Wednesday, November 01, 2006

Wiki to read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iwan#Religion

Taoism

Reincarnation

karma

Dia de Muertos

Tuesday, October 10, 2006

Sunday, October 08, 2006

[人物] 普京女兒從小受德式教育 頗有運動天賦

對俄羅斯人來說,最神秘又最想了解的女孩就是總統普京的一對千金了。可克格勃出身的普京,真是把保密工作做到家了。迄今為止,俄各類媒體上都鮮見有關總統家事的報道,在大小記者會上,普京也絕不多說女兒的情況。就連照片,人們也只見過一張這對千金幼年時的合影,而僅有的幾張兩人成年的照片,都是由俄官方拍攝並篩選後提供給媒體的,並且,她們在照片上無一例外都背對著鏡頭。可即使是這樣,俄媒體也不願放過一絲可能接觸到第一千金生活的機會。近日,他們經過多方打探,終於了解到了兩個女孩神秘的大學生活。

校方諱莫如深

去年,普京的一對女兒雙雙考入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成了父親的校友。21歲的大女兒瑪莎在土壤生物學系主修生物學,20歲的小女兒卡佳則進入了在全國都享有盛譽的該校東方係學習日語。據學校方面介紹,瑪莎和卡佳平時住在莫斯科,有教授登門教課,但考試時要回到學校。兩人的課程都是單獨安排的,不過校方說,這種做法並非只針對總統女兒,有特殊情況的外地優等生也能享受此種“優待”。談起卡佳的表現,東方係系主任葉夫根尼喜笑顏開,他說,卡佳入學前學過漢語,現在除了日語還學英語,將來還要學北韓語。而卡佳在日語、日本歷史、日本地理、遠東歷史等課程的考試中都是5分(滿分)。至於瑪莎,校方一位負責科研的高層人士表示,“她學習得不錯”。

瑪莎和卡佳的學習情況是校方唯一肯向媒體透露的“情報”。當記者向土壤生物學系系主任問起瑪莎的其他情況時,這位主任非常驚訝地說:“這怎麼可以?這樣的採訪根本沒戲!”另一位校方管理人員則寓意深長地說:“俄羅斯有句俗話:知道得越少睡得越好。”其實,從去年第一千金入學開始,聖彼得堡大學的師生們就仿佛感到“如臨大敵”了。開學前,校長向全體教師下達了一條命令——嚴禁透露總統女兒的任何資訊。一個東方係男生說:“老師反復告訴我們,‘總統千金要和你們一起學習啦,你們可不能給班級抹黑’。”另一個男生說:“我們每天都問女同學們,‘你是卡佳麼?’可沒一個人承認。”還有一個學生說:“如果你想知道總統女兒的情況,最好去問系主任。如果我們說的話,可能就要出問題了。”

從小受德式教育

對瑪莎和卡佳來說,只有在父親當總統前,她們才真正享受過校園生活。1997年,時任總統辦公廳副主任的普京,把一對女兒送進德國駐俄使館下屬的一所德國學校。這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貴族學校”:每位學生一年學費為7200德國馬克(約合3.6萬元人民幣),教師基本上都是德國人,同時,學校管理也非常嚴格,一旦發現學生品行不端,就立刻予以開除。普京是當時唯一一個把孩子送進這所學校的俄羅斯高官。由於普京女兒的到來,這所學校多多少少發生了些改變。比如,歷史老師突然提出,要在課程中增加有關莫斯科歷史的內容;學校每年的假期中,除了德國節日外也增加了一些俄羅斯的傳統節日。

對瑪莎和卡佳的安保工作,也隨著普京職位的升遷而升級。最初,在普京擔任總統辦公廳副主任時,兩個女孩乘坐的是閃著警燈的藍色“賓士”車;普京成為總理後,除了“賓士”外,又增添了4輛用於安全保障的吉普車;等普京當上總統,兩個女兒乾脆就不再去學校上課了,老師改到普京的總統別墅為這她們教課。

頗有運動天賦

基本上自學成材的普京女兒,也有不少興趣愛好。兩人都喜歡音樂,小提琴是她們的最愛,從普京的住所內,時常會飄出悠揚的琴聲。跟父親一樣,兩個女兒在體育運動方面也頗有天賦,喜歡充滿激情和刺激的馬術,據說水準直逼普京。可對父親最拿手的柔道,兩人都不感興趣,普京對此也頗感遺憾。年初,有媒體報道瑪莎和卡佳練起了中國功夫,普京今年3月訪問中國少林寺時,也曾親口證實過這個消息。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Monday, October 02, 2006

[轉錄] 是朋友?還是工作夥伴?

更新日期:2006-09-02 記者:王曉晴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工作壓力,你是不是希望身旁有一個真正了解你工作環境與內容的人,像好朋友一般地聽懂你的抱怨、和你氣味相投地一起大發牢騷、工作不順心時即時給你支持與溫暖?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在工作上更是如此。你的同事不僅是工作夥伴而已,如果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更能對你的工作帶來正面影響,多項研究已證實這一點。

(continue reading)

Wednesday, September 06, 2006

Berlin-Brandenburg International Airport

Original link from Airport-Technology.com
Berlin-Brandenburg International Airport

BERLIN-BRANDENBURG INTERNATIONAL AIRPORT, SCHÖNEFELD, GERMANY

The City of Berlin, as would be expected from the capital of a major European country like Germany, has a problem with rapidly expanding volumes of air traffic. The current airport facilities at Tempelhof, Tegel and Schoenfeld are inadequate for future projected air traffic to the city. Tegel and Tempelhof cannot be expanded as they are surrounded by urban areas and the only real option for expansion of airport facilities is Schoenfeld airport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city.

Berlin City Council has taken the stance that the completion of massive new airport facilities is a matter of need as well as of prestige. The only option for them is to expand Schoenfeld airport to form the new Berlin Brandenberg International (BBI) Airport, which will be capable of handling all of Berlin's air traffic needs, and to close Tegel and Tempelhof. The plans for BBI were first put forward in 2000 but due to legal and financing problems the airport expansion has been delayed.

CONSTRUCTION AND COURT CASE

The official construction permit for the airport expansion at Schoenfeld was granted in 2003. Since then, the finance has been finalised and detailed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s have been made for the construction.

The main obstacle to construction starting properly is a court case about the expansion, which is due to be heard in the Bundesverwaltungsegericht (German Administrative court) in February 2006 as part of a test case for The Transportation Route Planning Acceleration Act.

Following a positive outcome, construction will start in mid-2006 and the airport will be completed by 2011. Tempelhof Airport will then be closed in the same year and Tegel Airport shortly after.

AIRPORT EXPANSION

The Berlin-Schoenfeld northern runway will be closed and demolished, the existing southern runway will be lengthened and a completely new runway constructed south of the new BBI Terminal. This will give the airport two parallel runways with a mid-field terminal building to save space.

The airport will be equipped with gates, runways and taxiways capable of handling even the largest super jumbos such as the new A380. The airport will also be integrated into a new road and rail infrastructure to allow good communication and short travelling distance to the centre of Berlin and the rest of Germany.

Transport facilities will include a direct motorway connection as well as a high-speed ICE train station directly underneath the terminal. An express train connection will be able to transport passengers into Berlin city-centre in under 20 minutes. The city will be only 30 minutes away by car or shuttle bus. The BBI will allow Berlin the distinction of being the European capital with the shortest distance to 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The BBI will be constructed to serve an initial 20 million passengers by 2011,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undertaking additional expansion work to increase that number to 40 million by 2030. The BBI is also planned to have an airport centre, which will contain a range of hotels, retail areas, cafes, bars, restaurants and conference centres.

PRIVATISATION OF BERLIN AIRPORT SYSTEM AND FINANCE

Part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ject has surrounded the reluctance to privatise Berlin Brandenburg Flughafen, the owner of the Berlin airports. The company was set up as a publicly-owned operation, with the majority of shares going to the government of Brandenburg (37%) and the authority of Berlin (37%); the rest is hel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26%).

The conclusion to the negotiations came in November 2002 when the investment consortium, Berlin-Brandenburg International Partner BBIP, led by IVG Holding (Flughafen Wien, Deutsche Bank AG, Caisse des Depots) and Hotchief Airport GmbH, offered to buy 100% of the shares for a consideration of €290 million. The BBIP consortium also agreed to provide a total of €650 million of capital and to acquire any additional land needed for the airport expansion.

The plans called for €1.7 billion to be invested, including technical equipment. 75% of the required services were opened for bids to encourage competition. The Federal government agreed to bear the costs for the railway (€496 million) and road infrastructure (€76 million).

In addition, the plans called for several villages to be displaced. The government agreed to resettle the people of Diepensee (300) and Selchow at a cost of €32.7 million and €81.8 million respectively.

The airport concession period, as part of the Build Operate Transfer (BOT) agreement, is 99 years. To prevent any problematic dealings with this airport expansion an independent organisation,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Deutschland e.V was appointed to oversee all further business dealings.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S

The village sites have been occupied by archaeologists contracted to dig for any important findings before the site is lost forever beneath runway construction. A 1.9km seepage basin has been constructed south of the current airport to handle wastewat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prevent contamin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CONTRACTUAL DIFFICULTIES

In 1999, the German construction company Hochtief won the bid, but it was thrown out due to allegations of industrial espionage and viewing of sealed bids. Hochtief was excluded from bidding a second time by the German courts. Hotchief was then exonerated or no charges were brought and they were subsequently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process again.

IVG Holding and Hotchief, previously bitter rivals, formed a new consortium and managed to forge a deal to build the new airport.


Following a positive outcome in February 2006, construction of Berlin-Brandenburg International Airport will start in mid-2006 and be completed by 2011.

Following a positive outcome in February 2006, construction of Berlin-Brandenburg International Airport will start in mid-2006 and be completed by 2011.

Layout of Berlin Schoenfeld Airport prior to expansion into the BBI.

Layout of Berlin Schoenfeld Airport prior to expansion into the BBI.

A 1.9km seepage basin has been constructed south of the current airport to handle wastewat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prevent contamin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A 1.9km seepage basin has been constructed south of the current airport to handle wastewater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prevent contamin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Two villages will be displaced by the new airport. Archaeologists have been brought in to dig for any important findings before the site is lost forever beneath runway construction.

Two villages will be displaced by the new airport. Archaeologists have been brought in to dig for any important findings before the site is lost forever beneath runway construction.

Layout of the new Berlin-Brandenburg International Airport.

Layout of the new Berlin-Brandenburg International Airport.


Friday, September 01, 2006

奧地利名畫1.35億美元售出 成史上最昂貴畫作

06/20/2006/10:16 華夏經緯網

中新網6月20日電 奧地利已故名畫家克林姆(Gustav Klimt)于1907年所畫的《黃金畫作》(Adele Bloch-Bauer I),近日以1.35億美元天價賣出。據香港明報報道,該畫作所售價格已超越04年拍賣畢加索《拿煙斗的少年》的1.04億美元紀錄,成史上最貴畫作。

  畫家可能戀上畫中人

  《黃金畫作》是猶太糖廠東主夫人阿德勒.布洛赫鮑爾(Adele Bloch-Bauer)的肖像,畫中人莊嚴端坐,眼神迷離,紅唇富有美感。為配合布洛赫鮑爾的華貴形象,克林姆特別在背景及襯裙用上燦爛的金色,更花上3年才完成畫作。美術史專家普遍認為,于1918年逝世的克林姆可能戀上布洛赫鮑爾夫人。

  二戰被納粹德軍搶去

  布洛赫鮑爾家族的90歲後人阿爾特曼,透過佳士得拍賣行把《黃金畫作》賣給美容界巨子勞德(Ronald S. Lauder)。他形容道﹕“這是我們的蒙娜麗莎,簡直是畢生最重要的投資。” 該畫作將安排在其開設于美國曼哈頓的新畫廊(Neue Galerie)展覽。

  《黃金畫作》連同4幅克林姆名畫,包括《阿德勒.布洛赫鮑爾二》(Adele Bloch-Bauer II)、《Beechwood》、《蘋果樹》(Apple Tree I)及《Houses in Unterach on Lake Atter》,于二戰期間被納粹德軍從布洛赫鮑爾家搶走,輾轉落到奧地利政府手上。另外4幅克林姆名畫合共約值1億美元。

  布洛赫鮑爾夫人于1925年死於腦膜炎,她與丈夫並無子女。其夫于1945年過世前立遺囑,將所有財產留給兄弟的3名子女﹔其中只有阿爾特曼仍在世。她與奧政府展開8年訴訟,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奧國政府歸還畫作。至今年1月,當局將全部5幅畫作歸還給阿爾特曼。

  資料:

  克林姆(1862-1918)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附近一個金匠家庭,因父親生意淡薄,故家境清貧。他于1879至1883年間入讀維也納美工學 校,接受室內裝潢的訓練,並展開繪畫生涯。其主要作品包括油畫、壁畫及素描等,以刻劃女性身體為主,因意識大膽而于上世紀初被視為離經叛道。

  他的作品糅合埃及、米諾、古希臘及拜佔庭文明,且深受歐洲中世紀晚期及日本浮世繪影響,開創了獨特的畫風。他擅于運用抽象元素表達情感,強調脫離傳統、自由創作的價值。他于1918年1月中風,同年2月死於肺炎。

  

[新聞]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Women

http://www.forbes.com/lists/2006/11/06women_The-100-Most-Powerful-Women_land.html

《福布斯》推出全球最有影響力女性排名榜
DWNEWS.COM-- 2006年9月2日11:56:22(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

多維社記者江天報導/9月1日﹐最新一期《福布斯》公布了2006年“全球最有影響力女性”的排名榜﹐德國總理默克爾取代美國國務卿賴斯﹐成為全球最有影 響力的女性。賴斯排名第2﹐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名列第3。在前10名的排名中﹐除了默克爾﹑賴斯﹑吳儀外﹐其余都是商界精英。(chinesenewsnet.com)

在《福布斯》公布的100名女性榜單上﹐除了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以外﹐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也都位列榜上﹐分別居第35和第70位。(chinesenewsnet.com)

《福布斯》稱﹐能源的短缺和經濟的飛快發展使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今年非常忙碌。在開拓維護新的市場的同時﹐吳儀要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改善貿易不均衡的局面。她的“雙邊貿易合作是共同的利益”使歐盟覺得大獲安慰。(chinesenewsnet.com)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福布斯》對她的評價是﹐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女人在中國財政界的影響力超過吳曉靈。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是她讓人們對中國 經濟和人民幣恢復了信心﹐這也為她贏得了聲譽。對于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福布斯》的評價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業女性之一。(chinesenewsnet.com)

在《福布斯》最新女性榜中﹐美國家喻戶曉的電視“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已由去年的第9位滑落到今年的第14位﹐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夫人希拉裡因為2008年的總統大選之戰而變得備受矚目﹐從去年的第26位上升到今年的第18位。(chinesenewsnet.com)

此外﹐美國第一夫人勞拉也初次上榜﹐排名第43位。同時﹐還有排名第46位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年位居榜單第3名的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已經在今 年的榜單上難尋其蹤影了﹐菲律賓總統阿羅約也從去年的第4位大步滑落到今年的第45位。首富比爾.蓋茨的夫人梅林達.蓋茨從去年的第10位降到今年的第 12位。 在去年的排行榜中﹐賴斯名列第一﹐當時身為德國反對黨領袖的默克爾還默默無聞﹐榜上無名。但經過一番激烈的選戰﹐這位前東德物理學家竟將縱橫政壇的施羅德 挑落馬下﹐一舉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盡管上任不久﹐默克爾已經以她獨特的“安靜外交”贏得了國內外的尊敬﹐美國總統布什和英國首相布萊爾等世界政要都為之 一震。不過﹐她從前任那裡繼承了一個疲軟的經濟攤子﹐又與美國結盟與伊朗作對﹐更為艱難的戰斗正等待著她。(chinesenewsnet.com)

與默克爾一樣在過去一年中成為國家領導人的智利女總統米切爾.巴切萊特也躋身全球100“強女”之列﹐排名17﹐利比裡亞女總統約翰遜.瑟利夫排名51﹐韓國女總理韓明淑排名68。(chinesenewsnet.com)

在全球“10強女性”中﹐除了默克爾﹑賴斯和吳儀外﹐均為商界女杰。其中即將接任百事可樂公司首席執行官的英德拉.諾依人氣較旺﹐位列第4。現年50歲的英德拉.諾依出生于印度﹐受教于印度﹐今年10月將接替史蒂文.賴內蒙德﹐出任該公司歷史上首位女性首席執行官。(chinesenewsnet.com)

在意大利出生的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名列13。作為娛樂業的領袖﹐迪斯尼副董事長安妮.斯威尼排名第15位﹐MTV的首席執行官朱迪.麥克格茲排名 52位。而索尼影視娛樂公司董事長艾米.帕斯卡爾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旗下派拉蒙電視集團總裁蘭西.坦萊姆分別名列第60名和第75名。


德國總理默克爾全球最具權勢女性
DWNEWS.COM-- 2006年9月2日5:21:58(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

据蘋果日報報道,世界權威商業雜誌《福布斯》前天(周四)第三度公布全球最具權勢女性排行榜, 100名女強人主要來自政界和商界,德國總理默克爾( Angela Merkel)初次上榜,即領導群雌高踞榜首,成為全球最具權勢女性,將兩連冠的美國國務卿賴斯( Condoleezza Rice)擠到次席。 (chinesenewsnet.com)

上榜的百大女性中有30人是政府高官,較去年的24人略增,但頭十位只有三人從政,除了默克爾和賴斯外,就是中國副總理吳儀,她亦由去年第二位下降一級至 第三位,亦是躋身十大的唯一亞洲政治女強人。第四至十位都是商界女強人,居首的是美國百事可樂公司( PepsiCo)候任行政總裁努伊( Indra Nooyi)。 (chinesenewsnet.com)

最具權勢的女傳媒人是美國名嘴奧花雲費( Oprah Winfrey)。美國紐約州參議員希拉莉( Hillary Rodham Clinton)競選下屆總統呼聲愈來愈高,排名亦由去年的26上升至今年的18。美國最大規模的慈善機構、蓋茨伉儷基金會早前資金倍增,蓋茨夫人梅琳達 ( Melinda Gates)的排名亦升上 12。 (chinesenewsnet.com)

英國首位女外相貝嘉晴( Margaret Beckett)首次上榜,排名 29,是英國最具權勢女性。新聞工作者中,則以排名 54的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新聞主播庫里克( Katie Couric)為最高。 (chinesenewsnet.com)

《福布斯》表示,編輯排行榜的準則包括新聞曝光率和經濟影響力。  德國鐵娘子 默克爾「做事似在打仗」 默克爾是現任德國總理,是歷來登上這個權勢寶座的第一名女性。來自前東德的她,經歷了嚴酷的共產統治,加上幼承庭訓,就是「任何事都要像打仗」,她作風硬 朗,看風轉舵,所以有「德國鐵娘子」稱號。 (chinesenewsnet.com)

去年 10月贏得大選後,作為首名德國女總理和最年輕總理,她立即外訪美國和中國,讓世界領袖認識自己。 (chinesenewsnet.com)

踏上男性主導的世界舞台,她沒有給比下去。她揚棄前朝反美政策,反對伊朗核活動,贏得英美讚賞;今年 1月出席聖彼得堡八大國( G8) 會,是場內唯一女性;明年 1月1日,會成為第二位主持G8的女領袖。 (chinesenewsnet.com)

德國1980年代是第二大經濟強國,因兩德統一要收拾共產經濟爛攤子,令經濟下沉,復蘇緩慢。今年德國主辦世界盃,帶來連串商機,默克爾當然有政治分紅。但復蘇經濟不易,她必須繼續游說外國投資到德國。 (chinesenewsnet.com)

強勢女政客賴斯吳儀分踞美中高位(chinesenewsnet.com)

女性撐起半邊天,今年 100大最具權勢女性,有30個政治人物,比去年 24人增加 6人。默克爾最有權勢,之後就數到美國國務卿賴斯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吳儀。 (chinesenewsnet.com)

賴斯不是美國史上首名女國務卿(首位是克林頓時代的奧爾布賴特),但她是美國首位黑人女國務卿。以黑皮膚代表美國出訪斡旋,賴斯在美伊戰爭和以黎衝突上,都扮演重要角色。她又深得總統喬治布殊信任,在外交上,事無大小都要賴斯。 (chinesenewsnet.com)

外號「中國鐵娘子」的吳儀,是中美貿易談判老手。由中國入世談判到中美知識產權談判,她作風硬朗,在國內外聲名鵲起。去年 5月,她取消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會晤回國,向多次參拜靖國神社的小泉還以顏色。她又多次臨危受命, 2003年沙士肆虐期間,就兼任衞生部長,近日又力薦陳馮富珍角逐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 (chinesenewsnet.com)

數政治權勢人物,當然還有昂山素姬,她被軍政府長期軟禁,但堅毅不屈的精神使她成為緬甸民主希望;如果現任美國參議員的希拉莉2008年選總統又獲選,那麼她肯定又是第一最具權勢女性。 (chinesenewsnet.com)

傳媒王后 名嘴奧花雲費身家 78億(chinesenewsnet.com)

用一張嘴、一支筆贏得權勢的傳媒女性不算多,但必數美國女名嘴奧花雲費。榜上排14的她主持電視清談節目,以直說敢言見稱,每推介一本書都能「點書成 金」。現時更踩過界辦《 The Oraph Magazine》和《 O at Home》等雜誌,投資有線電視頻道 Oxyhen Media,又開 Oprah & Friends頻道,逐漸變成傳媒女王。(chinesenewsnet.com)

她身家估計超過 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 奧花雲費以外,現時美國最炙手可熱的新聞女主播是庫里克( Katie Couric),她在全國廣播公司( NBC)觀眾多達 840萬,今年更被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以 1,500萬美元(約1.1億港元)天價挖角,替代丹拉瑟( Dan Rather)成為晚間新聞王牌主播。 (chinesenewsnet.com)

可是庫里克日前被踢爆一張宣傳照曾加工瘦身,令她的主播公信力受質疑。 (chinesenewsnet.com)

商界女強人 印度裔醒目女執掌百事(chinesenewsnet.com)

現年 50歲的努伊( Indra Nooyi)在榜上排第4,下月將正式出任百事可樂的行政總裁,年薪逾 500萬美元( 3,900萬港元),是歷來在美國大企業爬得最高位的印度裔女強人。 (chinesenewsnet.com)

努伊自小在印度長大, 23歲出國到美國耶魯大學讀書,畢業後先後在藥劑業強生公司( Johnson & Johnson)、服飾公司 Mettur Beardsell、電訊巨子摩托羅拉( Motorola)工作,於1994年加盟百事可樂,在她的努力經營下,成功扭轉百事可樂的公司形象,僅用了 12年就攀上百事可樂的行政總裁。 (chinesenewsnet.com)

她做人醒目,處事公正,令同事對她心悅誠服。如果以公司收入排名作標準,努伊將成為全美企業第二大最有權勢女性。 (chinesenewsnet.com)

科技女神施樂老臣重振公司雄風(chinesenewsnet.com)

明日世界是屬於高科技的,但在科技世界中女性不遜色,大科技公司也有女高層,這 是兩個代表人物。 (chinesenewsnet.com)

打印機巨擘美國施樂( Xerox)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米爾凱( Anne Mulcahy),在榜上排第5的她 30年前由施樂的營業代表,一步步向上爬,至2002年終攀升至最高位。她非常能幹,一上任即以完善顧問服務和彩色打印,把施樂帶出困境,最近推出籌備多 年的iGen3打印機,力求重振雄風。 (chinesenewsnet.com)

美國企業軟件公司甲骨文( Oracle)總裁兼財務總監卡茲( Safra Catz)則被譽為矽谷( Silicon Valley)最具影響力的女人。 (chinesenewsnet.com)

她為了帶領甲骨文稱霸企業軟件界,挑戰一哥德國公司 SAP地位,曾主導多宗併購鯨吞競爭對手,包括仁科( Peoplesoft)和 Siebel Systems等,令甲骨文業務急促發展。 (chinesenewsnet.com)

Sunday, August 27, 2006

[轉錄] Chungking Express (重慶森林)

Harvard Extended: Review: Chungking Express (重慶森林)

In less than two weeks my Harvard Summer School film class starts, and I'm trying to get as many "outside viewing" screenings in beforehand. Last night we watched Chungking Express (重慶森林), directed by Wong Kar-wai (王家衛).

Where to start with this review? Well, the title deserves a mention. It may sound like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fast train to Sichuan province's second-largest city, Chongqing (the new pinyin spelling of "Chungking"), bu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rains or the Sichuanese city. "Chungking" is a reference to Chungking Mansions, the gray, hulking, decrepit high-rise building that squats on Nathan Roa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Kowloon, across the harbor from Hong Kong. "Express" refers to the little fast-food restaurant in or near the building that is central to the movie's plot. However, the Chinese title of the film translates to "Chungking Forest," which refers to the forest of concrete that is the setting for most of the film. The director paints this setting with a gritty mixture of rain, neon, underworld activity, and a clash of cultures; this reminded me very much of the cityscap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depicted in Blade Runner.

The plot of Chungking Expres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 am not going to spoil it here, but suffice it to say that loneliness, and an inability to make human contact, figure prominently. A very un-Chinese aspect of the characters is the absense of family members, or references to family relationships (with one minor exception). There aren't any close friendships among colleagues, or even old friends to fall back on. Everyone is an island, adrift in a concrete jungle.

Chungking Express is one of the first Hong Kong films I've seen in many years. When I lived in Taiwan they were staple of movie theaters, MTVs, and television, but I dreaded watching them. Most were mindless gangster, slapstick, or historical dramas infused with heavy doses of gongfu action. "Chopey-Sockey" was what Gavin Phipps, my British colleague at the China News called this genre, and he liked them! Even those Hong Kong films that didn't follow the usual filmmaking formulae were almost unwatchable in Taiwan, thanks to primitive Mandarin overdubs that seemed to be done by the same screechy cast of voice actors. Chungking Express is thoughtful and generally well-made, the acting is good, and it's mostly in Cantonese, with professionally recorded audio.

Watching Chungking Express reminded me of the first few trips I made to Hong Kong in the early '90s. I stayed in several of the backpacker hostels in Chungking Mansions and Mirador Mansions next door, because they were the cheapest beds I could find. One of the places I stayed -- the Garden Hostel -- was even briefly shown in the film! Director Wong captured the feel of the lower floors of Chungking Mansions very well. It really does have a Third-World ambience, with lots of people from South Asia, Africa, and elsewhere doing business in the warren of curry shops, clothing stores, electronics stalls, and money-changing counters. The only thing Wong missed were the long lines at the elevators, and the backpackers.

Even though I haven't been to Chungking Mansions in more than ten years, I can't imagine it's changed much. Apparently it hasn't, judging by the blog posts of this Dartmouth MBA student and a Canadian backpacker doing an Asian tour. It's one of those places that's slowly evolves but won't change outright until it's knocked down or consumed by fire.

Here's an exterior picture of the building, taken by Peter Bihr and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Thanks, Peter!

Photo of Chungking Mansions taken by Peter Bihr, January 2006. Sourced from Wikipedia. This image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ShareAlike License v. 2.5

Friday, August 25, 2006

[人物] Dolph Lundgren

http://www.answers.com/topic/dolph-lundgren
http://en.wikipedia.org/wiki/Dolph_Lundgren

Highly intelligent and extremely well educated -- earning an M.A. at Stockholm's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a Fulbright Fellowship at M.I.T. -- Dolph Lundgren is better known for his athletic achievements than his intellectual pursuit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kick-boxing champion, the 6' 6", 250-pound Lundgren was working as a doorman at a trendy New York disco when his personally produced exercise video Maximum Potential caught the eye of movie producers. His 1984 cinematic debut was a bit part in the James Bond opus A View to a Kill, which co-starred Lundgren's then-lover Grace Jones. (Earlier reports that Lundgren appeared in 1970's The Out-of-Towners were really out of town.) His breakthrough film role was as Drago, the automaton-like Russian ring opponent of Sylvester Stallone in Rocky IV (1985). The content of Lundgren's subsequent films is implicit in their titles: Masters of the Universe (in which Lundgren played bulging-biceped cartoon character He-Man), Universal Soldier (sharing the screen with fellow bodybuilder Jean-Claude Van Damme), Red Scorpion, Showdown in Little Tokyo, Army of One, etc. When Lundgren showed up as a street preacher in the futuristic Johnny Mnemonic (1995), one got the feeling that he was not going to be advocating peace on earth for long. ~ Hal Erickson, All Movie Guide

[趣味] cats that look like hitler










Tuesday, August 22, 2006

最有代表性的20個問題,讓你在夏天來臨之前做足防曬功課

1. 我每天白天都在辦公室待著,也需要防曬嗎?

  當然了,防曬是每天要做的功課。你要知道引起皮膚衰老的 UVA紫外線具有很強的穿透性,它可以穿透玻璃、穿透雲層而直接進入皮膚真皮層,對皮膚造成直接的傷害。所以說在辦公室同樣要涂抹防曬霜,只不過選擇那些 質地輕薄些的防曬霜或者是隔離霜就可以了,也可以選擇具有保養功能的防曬日霜,一般SPF15/ PA 就足夠了。需要強調的是,防曬霜或者隔離霜並不能阻擋電腦輻射,消除輻射的最重要手段是做好每天晚上的清潔工作。

  2. 近些年防曬霜上除了SPF的字樣之外,又出現了PA的字樣,請問它是什麼意思?

  現在的防曬品,往往會看到『PA』這兩個字母。目前的科學已經證實UVA-1是導致肌膚老化的凶手,所以日本科學家就研發了專門抵擋UVA-1 的防曬品,並以 『 』來表示防御強度。PA正確的說法是Protection of UVA-1,它的程度是以 , , 三種強度來標示,『 』字越多,防止 UVA-1的效果就越好。

  3. 今年我還看見了SPF 30 字樣的防曬產品,這又代表什麼呢?

  SPF30 是表示高於SPF30的產品,這主要來自於中國衛生部2003年的一個新規定:為了防止盲目飆昇SPF值的行為,所有SPF30以上的防曬產品均不標明具 體的防曬值,而一律以SPF30 表示,在此規定發布之前通過檢驗的產品仍維持原來的標示方式。所以以後購買此類產品之前最好向專櫃人員諮詢清楚具體情況。

  4. 海邊防曬至少要達到多少防曬值?辦公室要多少?

  去海邊涂抹的防曬霜肯定要比辦公室的防曬指數高,一般應該在SPF30 / PA 以上,而且應該是防水型的,還要涂勻涂厚。而在辦公室,SPF15/ PA 就足夠了。當然,在陽光灼熱的夏天,如果你上下班途中會遇到強烈的紫外線,最好還是選擇SPF25/ PA 的防曬產品。

  5. 下海後每隔多長時間補一次防曬霜?是否每次下水後都需要補一次?

  准確地說,下海游泳,每次上岸後都應補擦一次,如果沒有被海水衝刷掉,至少每隔兩個小時也要重新擦一次。

  6. 身體與臉部是否要用不同的防曬霜?

  其實沒有嚴格的區別。一般如果專用防曬霜上沒有特別標明的話,身體和臉部可以通用。只是如果你准備下水玩耍的話,的確需要使用專門為身體准備的防曬霜——能防水防汗,又不容易衝刷掉,而這樣的產品不適合臉部使用。

  7. 幾種不同質地的防曬產品(防曬油、霜、液)特點是否不同?是否防曬油的防水會好一些?

  現在防曬產品的質感與前些年大不相同了,一般質地非常清爽輕薄,即使是 SPF50的產品也不會有厚重的感覺。防曬產品還是以『霜狀』最為普遍,噴霧式的液狀產品使用起來比較清爽而且方便,而油或膏類的產品一般具有很好的防水 防汗效果,但涂在臉上會感覺到明顯的不舒服,一般用於身體較多。

  8. 防曬粉底、防曬隔離霜、防曬霜各自不同的適用范圍是什麼?

  如果你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又需要化淡妝示人,防曬粉底是很方便的選擇,補妝也很容易;如果不喜歡粉底又想適度改善一點膚色,帶有輕微潤色功 能的防曬隔離霜可以滿足需要;如果你身處完全不需要任何化妝的場合,或者白天會接觸到強烈的陽光,那最好使用指數適當的防曬霜。至於防曬霜和防曬隔離霜的 區別,主要在於隔離霜一般都有修正膚色功效,而且有幫助粉底更加容易上妝的功能。

  9. 我知道防曬霜幾個小時後就會失效,那我化了妝如何補防曬?臉上有很多汗黏糊糊的怎樣補防曬?

  要知道補防曬可是一門學問呢!很多女孩都知道補防曬,但她們往往是直接往臉上抹了一層又一層的防曬霜,結果可能會『補』出可怕的脂肪粒!我們告 訴你幾個補防曬的小竅門:化了妝後可以先用紙巾輕輕擦去汗水和油脂,或者僅僅用吸油紙吸去油脂,然後用防曬粉餅來補妝;如果臉上汗和油很多,那麼務必先用 卸妝濕紙巾擦去汗水和油膩,然後補防曬霜,也可用補水噴霧將臉部清潔後再補。

10. 兒童也需要防曬嗎?

  兒童防曬非常重要。兒童在8?9歲以前,皮膚沒有發育成熟,抵抗紫外線的能力還很弱,而且往往在陽光下停留的時間很長,據估計,照射在兒童身上 的紫外線數量比成人多三倍。在沒有保護的情況下,皮膚日曬時間越長、越頻繁(特別是在兒童時期),成人以後患皮膚癌的風險也越大。

  11. 我很怕曬黑,所以想曬後立即用美白面膜,這樣可以嗎?

  我曾經見過身邊的朋友這樣做了,結果皮膚產生了紅疹等敏感現象。這是因為曬後的肌膚非常缺水,而且多少有一些炎性反應,所以當你把酸性的美白面膜敷在臉上時,等於加大了引至敏感的機會。

  正確的做法是曬後立刻用補水面膜,尤其推薦使用?喱狀的或者是紙膜式的補水面膜,如果有條件的話在冰箱裡面冷凍一下效果更好。曬後的缺水肌膚得到降溫和水分補充後,自然會恢復角質層的健康狀態。至於美白程序,等皮膚完全穩定後再用也不遲。

  12. 是不是越熱紫外線越強烈?

  紫外線不會發熱。例如爬山,越往上,山風越涼,人甚至感到寒冷,但這時的紫外線非常強烈。也就是說,每往上1000米,紫外線就增強10%。同樣道理,在大海上海風讓你感覺涼爽,然而那個時候的紫外線已達到極強的程度,所以不要因為待在涼爽的地方不發熱就忽略防曬。

  13. 聽說最佳的防曬霜是T 恤衫,是這樣嗎?

  一件普通的T恤衫勝過任何防曬霜,SPF值大約為15?30,的確可以隔離95%的紫外線光,但要記住衣服濕了之後便失去防曬的功效;另外,T 恤擋不住的地方還是需要防曬保護。如果外出游玩,一件長袖T恤衫、一頂巴拿馬草帽或是一頂小草帽,再涂上SPF30/ PA 的防曬霜,就是一套安全組合了。

  14. 多雲的天氣我還用涂防曬霜嗎?

  雲層對UVA紫外線來說,幾乎起不到任何的隔離作用,所有的UVA紫外線都能穿透雲層,也就是說90%的紫外線都能穿透雲層,惟有昏暗時那種厚厚的積雨雲層纔能阻止部分紫外線,所以多雲天氣最好也用SPF10-15的產品。

  15. 我的皮膚已經曬得夠黑了,是否就不用再防曬了呢?   皮膚曬後會呈棕黃色,這表明皮膚進入自我保護狀態——皮膚的增厚和黑色素的產生是皮膚自我保護的表現。但黑色素只能部分吸收紫外線UVB,起到隔離作 用,使肌膚不受損傷,卻沒有吸收紫外線UVA的功能,所以即使是曬黑的皮膚也同樣會受到UVA的傷害,同樣需要防曬。

  16. 我在購買防曬霜之前,應該從哪幾方面來考慮?

  一般人在購買防曬產品時,多以防曬系數(SPF)來選擇,這樣其實並不全面。在購買之前,要考慮到自己的工作性質、生活習性、膚色深淺、年齡等 多方面的因素。舉例來說,長期處於室內的辦公室女性,SPF 15的系數是夠應付,若是常在外面奔波的,最好選擇SPF20以上,而如果喜歡從事水上運動的話,防曬系數必須提昇至SPF30甚至更多;另外,膚色白皙 的人,最好也選擇SPF 25以上的防曬品,以防止斑點的產生;而如果皮膚偏深偏黑,平日使用SPF 15的產品就可以了。

  17. 上次外出游玩,我的皮膚被曬傷,聽說等到秋天後再護理效果纔好,是這樣嗎?

  曬後護理最好能在日曬的當天甚至當時進行,時間越早,肌膚受損的程度就越小。陽光會使肌膚的水分大量流失,造成肌膚表皮粗糙,因此『保濕和鎮 靜』是曬後護理的重點。如果能在曬後的第一時間做好曬後護理,不僅可減輕肌膚紅腫灼熱的反應,還有利於減緩紫外線的傷害。冰塊、涼水澡、補水凝露是曬後護 理的好方法。

  18. 聽我的一位好友說紫外線的傷害會累加,真是這樣嗎?

  我們皮膚的記憶系統會記錄每次陽光對皮膚的傷害程度,並逐漸累加。隨著暴露在陽光下時間的增加,皮膚中的陽光能量也逐漸被消耗,最終將無法保護我們的皮膚。一般在20歲的時候,就會消耗50%的『陽光本錢』。由於個體的差異,每個人皮膚中陽光本錢消失的速度各不相同。

  19. 人家都說我有『恐光癥』,每天早上我先用防曬面霜,然後用防曬粉底,最後用防曬粉餅,這樣我纔覺得做好了充足的防曬准備。我這樣做對嗎?

  如果你以為你用一個SPF20的日霜加上一個SPF15的粉底能達到 SPF35的防曬效果,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這種做法不光會增加肌膚的負擔,而且永遠只有SPF20的防曬效果而已。當兩種不同的防曬產品搭配在一起 使用時,效果以防曬指數高的產品為准,所以建議你挑選一種防曬類產品使用就可以了。

  20. 防曬霜涂在皮膚上多長時間纔能真正發揮出防曬效果?

  防曬霜的作用原理是將皮膚與紫外線隔離開來,由於隔離成分必須滲透至角質表層後纔能發揮長時間的吸收隔離效果,因此必須在出門前20分鍾就先擦 拭完畢,出門前再補充一次,效果纔好;在使用劑量上,每次至少要有1-2ml 的量,纔能達到最佳的隔離效果;並且應盡量避免在日照最強烈的時間段出門(上午10點到下午2點);同時還要善用各種輔助用品,例如陽傘、帽子、長袖衣 服、太陽眼鏡等,用來共同抵抗紫外線入侵。

作者:    來源: tom 女性風尚     編輯: 叢傑

Monday, August 21, 2006

[人物] 白先勇:寫盡心中無言的痛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5 月30 日 | 文章來源:南京日報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CU-c/875205.htm


午後的陽光,斜斜地照著“1912”茶客老站二樓的落地玻璃。白先勇背對著陽光,坐著,一臉淺淺的笑。眼神平和、寧靜,充滿悲憫,一如他的作品。

他是不喜歡喧鬧人群的,他也承認他在台灣從來不接觸媒體。然而在南京,他願意面對我們。

因為崑曲。5月20日到22日,白先勇精心打磨的青春版《牡丹亭》在人民大會堂連續上演三天,連續低吟淺唱9個小時。

“崑曲太美了,美的東西青年人應該喜歡。”

年近70的白先勇對美的癡迷讓人感動。

“《牡丹亭》曲調美、文字美、舞蹈美。”

“杜麗娘16歲、柳夢梅20歲,正是最美的年齡。”

“男女主角一定要年輕,要美,要打動人。”

“我不相信美的東西今天的年輕人不愛。”

白先勇,當代著名作家,廣西桂林人,白崇禧之子。1965年旅居美國。出版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姹紫嫣紅開遍,付與斷井頹垣”

9歲那年,白先勇在上海看過一次崑 曲,那是抗戰勝利後梅蘭芳回國首次公演,在上海美琪大戲院演出。年僅9歲的白先勇隨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遊園驚夢》。從此他便與崑曲,尤其是《牡丹亭》 結下不解之緣。小時侯並不懂戲,可是《遊園》中《皂羅袍》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曲調,卻深深地印在他的記憶中,以致許多年後,一聽到這段音樂的笙簫 管笛悠然揚起就讓他不禁怦然心動。

1987年白先勇重遊南京,看到 了另一場精彩的崑曲演出:江蘇崑曲劇團張繼青的拿手戲《三夢》——《驚夢》、《尋夢》、《癡夢》。在南京還能看到《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讓白先勇感 慨萬千。一九四六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白先勇跟著家人從重慶飛至南京,直至解放前夕離開。對於南京,他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的家庭由盛而衰的轉 捩點就是在南京,而他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陡轉。“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少年時期的人生便已經歷 大起大伏,因為他特殊的成長背景,使得白先勇的理想總是停留在過去,從為人到作品,都瀰漫著淡淡的憂傷。

“幾千年的古文明,不可能不回頭看的。上世紀太往前看,匆匆忙忙趕路,現在是時候了,21世紀是關鍵,19、20世紀都被西方文明淹沒了,要恢復往日的輝煌。”

“沒有過去,怎麼有將來?我們對傳統有誤解、偏見與誤導,要恢復民族自信,有了自信,我們才能重建我們的美學。”

崑曲對白先勇而言是他的昔日之夢的最好載體。這種有幾百年曆史的劇種在多年的打磨下已經那麼精緻、那麼文人化。

他說:“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宣佈崑曲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比他們早二十年,我就開始為崑曲呼喊。”

崑曲攝人魂魄的水袖揮舞、曼妙婉轉的笙笛吟哦,就是古老中國那麼圓熟又那麼豐滿悠閒的文明。白先勇為這種藝術而折服,他不忍心讓這種至美,在日益快餐化的時代,粗服髮發呈現在人們面前,以至倍受冷落。

“就像一個精美的磁器,放在角落,時間長了,落滿了灰塵。沒有人知道它的美,把它擦拭乾凈,放在燈光下,它的透明的光澤會讓你驚嘆。”

“如果必須要人來為崑曲細細擦拭,如果必須要人來振臂一呼,那就是我吧。”

也許,人們並不知道,要讓白先勇面對整個世界,要讓他登高而振臂呼喊,這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作為一個作家,白先勇心靈敏感而豐富,與外界接觸,處處都是傷害的可能。他一直深深地隱居著,他一直孤獨地面對著自己的心靈。現在,他必須走進紅塵了。

看著這樣一個數十年躲在書齋的書生,為著崑曲,跟各種各樣的人細聲慢語地介紹,激動之處,手舞之足蹈之真情比劃,讓人感動又心酸。

白先勇所為何哉?《永遠的尹雪艷》是 白先勇的名作。“尹雪艷總也不老。十幾年前那一班在上海百樂門舞廳替她捧場的五陵年少,有些天平開了頂,有些兩鬢添了霜;不管人事怎麼變遷,尹雪艷永遠是 尹雪艷,在台北仍舊穿著她那一身蟬翼紗的素白旗袍,一徑那麼淺淺地笑著,連眼角兒也不肯皺一下。”

《牡丹亭》之美,如春天花園的姹紫嫣紅。美是可以永恒的,白先勇心中的尹雪艷是這般,崑曲也是,古老的中國有多少傳統的藝術都是,愛美的白先勇希望帶領更多的年輕人去發現這美,去追隨這美。

“情之所至,可以生,可以死”

白先勇最愛的戲曲是《牡丹亭》,最愛 的小說是《紅樓夢》。這兩部作品貫穿始終就是一個“情”字。而白先勇選擇《牡丹亭》作為振興崑曲的第一齣戲,就是因為其間讓人驚嘆的大膽、熾烈的愛情。為 了愛“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這種與《羅密歐與朱莉葉》一樣表達同樣母體的戲曲,就是一曲青春之愛的頌歌。

白先勇與他的同仁們精心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不僅是因為男女主角的年輕,更主要的是因為《牡丹亭》原本就是一曲青春、愛情和生命的讚美詩。

“凡是人,都會信仰愛情的神話,都會期待生生死死、天長地久的愛情,現實中可能得不到,太難得,所以,更會希望在藝術中看到。”

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是大膽的,它衝破了世俗的束縛,實現著靈與肉的融合,他們的愛又是含蓄蘊藉的。

“讓現在的年輕人知道,原來情的表現可以這樣,20分鐘,只是眉來眼去。”

這種強烈的同時又是壓抑的愛充滿了張力,他對人的心靈是摧毀式的震憾。

“愛,是超越時代的,《牡丹亭》中對情的詮釋有非常多的層次,寓言式,象徵式,生死相許,表現著人類共同的渴望。”

熟悉白先勇作品的讀者可能從他的許多作品中讀出與《牡丹亭》相似的對情的詮釋:《玉卿嫂》中的女主角,安靜斯文而柔和,然而處於愛情中,她卻那麼瘋狂,她的愛是長著厲齒的,這種玉石俱焚的強烈激情終於導致她和她不忠的愛人同歸於盡。

臺大外文系畢業的白先勇,又在美國求 學教書多年,受到過完全西式的教育,他的情愛觀,他的情感方式,或多或少會有著西方個人主義的痕跡。然而白先勇沒有丟失自己,他依然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 只是吸收了能為他所融的西方的一些精神養料。在他的世界中,最最重要的,只是一個“情”字。這“情”,它是整個人類共通的人性。“情”這個字,貫穿了白先 勇所有的創作,並且主宰著他的整個人生。

在白先勇的散文裏,我們讀到了他對父母的情,對手足的情,對朋友的情。

“父親送別機場,步步相依,竟破例送 到飛機梯下。父親曾領兵百萬,出生入死,又因秉性剛毅,喜怒輕易不形於色。可是暮年喪偶,兒子遠行,那天在寒風中,竟也老淚縱橫起來,那是我們父子最後一 次相聚。”“因為國外沒有舊曆,有時母親的忌日,也會忽略過去。但有時候,不提防,卻突然在夢中見到母親,而看到的,總是她那一付臨終前憂愁無告的面容。 我對母親的死亡,深感內疚,因為我沒能從死神手裏,將她搶救過來。”(《驀然回首》)

“我與王國祥便展開了長達三年、共同抵禦病魔的艱辛日子,那是一場生與死的搏鬥。”

“國祥送我到門口上車,我在車中反光 鏡裏,瞥見他孤立在大門前的身影,他的頭髮本來就有少年白,兩年多來,百病相纏,竟變得滿頭蕭蕭,在暮色中,分外怵目。開上高速公路後,突然一陣無法抵擋 的傷痛,襲擊過來,我將車子拉到公路一旁,伏在方向盤上,不禁失聲大慟。”(《樹猶如此》)

“多情自古空遺恨,好夢由來最易 醒。”豐富的情感,對於當事者本人並非是件幸事,因為他註定要經受心靈的折磨。然而,白先勇到老依然執迷不悟,癡心不悔。青春版《牡丹亭》的問世,讓我們 看到了情感之執著,人生之無奈,死生之契闊,這,完全是白先勇人生觀的寫照。白先勇挾《牡丹亭》而來,就是希望讓這感天動地之情去影響更多的人。

“E時代雖然浮躁,但凡人都有愛情神話。我們不演校園的快速愛情而演一個生生死死、天長地久之情,這是人類共同的渴望,年輕人應該也嚮往也喜愛。”

然而,我們發現,雖然《牡丹亭》中有 一個“終成眷屬”的圓滿結局,但最打動我們的仍然是“求之不得”的憂傷與絕望。白先勇認為,文學的經典功用主要是情感教育,教人一種同情,一種悲憫,人的 內心都有不可言喻的痛,文學就是希望用文字將人類心靈中最無言的痛楚表達出來。而這種痛楚,就是一顆敏感的心靈情到深處的痛楚。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走出“1912”,白先生專注地看著車窗外面。南京是個讓他有著太多感觸的地方,梧桐樹的落下的陰影打在老人臉上忽明忽暗,像倏忽而去的人生。

白先勇曾經的家在大悲巷雍園1號,兒時記憶中的南京是老店“馬祥興”,是秦淮河畔的絲竹管弦,是得月樓上千回百繞、婉轉纏綿的歌喉。

“如果我沒有去過南京,沒有在秦淮河 旁吃過那頓飯——後來可能就不會有那篇小說。”《遊園驚夢》是個在台北依然夢回金陵的故事。故事裏的人物青春已逝,風華不再,恰如那句著名的唱詞“真為你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短短一句道不盡的人生滄桑,生命苦短。“中國文學的重要傳統就是歷史滄桑,南京是個特別的地方,朝代更疊,幾度興衰。‘金陵懷古 ’、‘朱雀橋頭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我對這種意境感受相當深厚”。如果說,在情感方式上,白先勇還多多少少有些西方的影子的話,他對時空更疊的感受則 完完全全是中國式的。他說他最喜歡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句詩:“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盡花辭樹”,他說他不是美國人,甚至從不說自己“既是美國人也 是中國人”,而總是說“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中國人講究的是葉落歸根,白先勇對故鄉也有著深深的眷念。

在“1912”的街巷裏,他說:“我喜歡這裡,下戲後可以來坐坐”。

經過“總統府”,他說:“我去看了,保存得很不錯。”指著長江路兩旁的建築,他說:“當年這裡也是機關辦公樓。”

有人問過白先生最希望定居在哪,他說:“我想是南京,因為南京古跡保存得比較好。”喜愛南京,是因為它是白先生心目中的“中國式”的南京。

然而,雖然充滿了傷感、充滿了漂泊,白先勇依然在美國的安靜小城聖巴巴拉居住了三十多年。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最重要的是心靈的自由。只要可以獲得心靈自由,就算是個荒島我也去。”

在那個少人打擾,四季如春的異邦城市,白先勇是寧靜的。然而,他也有寂寞嗎?白先勇的日常生活就是看看書,種種花,他說,他就是個中國文人,他的家四壁都是字畫,他有一缸雨花石,泡在水裏,溫潤美麗。

“人生百味已嘗九之”,這是一種絢爛 之後的別樣的蒼涼。在人群簇擁中的白先勇依然脫不離這一底色。人淡如菊的白先勇到底脫不了“儒道之間”的本色,他對故土的歷史有著太多的無法割捨的情感。 不管可為與不可為的執著,讓他有了走出平靜的勇氣。他想喚醒過去,他理解的過去是“中國泱泱大國的大氣魄,文化的大傳統”,“我們的過去是那麼輝煌,是值 得迷戀的。”

所以,《牡丹亭》又叫“還魂記”,白先勇希望借牡丹還魂,把近兩個世紀式微的中國文化找回來。他想能有更多,更年輕的同行者。

Thursday, July 27, 2006

Strange statues around the world

http://haha.nu/funny/strange-statues-around-the-world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6739710473912337648&q=backstreet+boys+spoof+japan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3382491587979249836

Friday, June 30, 2006

[人物] Deco

[轉錄] WC顯示圖片

http://photo.xuite.net/starta/875755

Tuesday, June 27, 2006

[人物] Cristiano Ronaldo



小小羅好神 (claps)

Sunday, June 25, 2006

[轉錄] 告白的方式

http://blog.pixnet.net/post/evanspp/162757

[趣味]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The hot link in the youtube main page. Click it out of interest.
She is really cute!!!
動作表情嘴型都配合得很好
雖然現在離聖誕節正是相反的季節
有一個all I want for Xmas is you的人一定是很幸福的事情吧 :)

Thursday, June 22, 2006

[新聞] 最後一顆道釘與人頭稅--加國鐵路華工的世紀悲歌


在慶功儀式上,竟然沒有看到一個華人的面孔。這些真正的築路英雄竟然沒有資格參加最後的通車儀式。


漂洋過海來到加拿大的中國勞工


走在鐵軌上的華工


鐵路華工居住的小木屋


華工在小木屋中休息

(星星生活編者按)加國首任總理麥當勞(Sir John A. MacDonald)曾經說過,“沒有中國工人,就沒有鐵路。”2005年11月7日是橫跨東西兩岸的加拿大鐵路竣工120周年。1885年11月7日9時30分,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在卑詩省克萊拉奇(Craigellachie)打下最後一口道釘(Last Spike),終將猶豫不決的卑詩省納入加拿大聯邦的版圖。

從1881-1885年間,先後有超過15,700名華工參與修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其中4,000多人客死異鄉。穿越卑詩省沿菲莎河谷,由穆迪港(Port Moody)至老鷹隘口(Eagle Pass)之間的615公里,是整條鐵路最艱險的路段。華工擔任開山、挖隧道和放置炸藥等最危險的工作;平均每公里鐵路有4名華工葬身荒野。

鐵路竣工這一紀念日對數以千計鐵路華工以及華裔社區而言,卻是屈辱、歧視的開始。針對華人移民帶有明顯歧視性質的人頭稅隨後出臺,並不斷調漲。聯邦政府更在1923年7月1日正式透過實施排華法案,將歧視達到極致。

在多倫多,每年慶祝加拿大日時,鐵路華工的後裔和人頭稅受害人家屬以及各界人士仍會到鐵路華工紀念碑前致祭,以示不忘恥辱,並譴責聯邦政府至今仍拒絕道歉和一錯再錯。

最後一顆道釘的故事

1885年11月7日,在加拿大西海岸的老鷹山口(Eagle Pass)附近的克萊拉奇(Craigellachie)聚集了一大片興高采烈的人。一名身穿禮服、頭戴大禮帽的紳士在大家的歡呼聲中,拿起鐵錘,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修築工程中的最後一顆道釘敲進鐵軌。從此,橫跨加拿大的鐵路大動脈將大西洋岸邊與太平洋之濱連通。

想當初卑詩(B.C.)省在1871年談判加入加拿大聯邦時,其中一個主要條件就 是修建一條能把卑詩與加拿大東部各省連接起來的鐵路。雖然當時連卑詩省的代表對是否真能成功地穿越洛基山,修成這條鐵路沒有太大信心,但聯邦政府的代表竟 很痛快地答應了這個條件。因為這條鐵路不光是對卑詩省,對加拿大聯邦也是太重要了。

可是,協定已簽署了三年了,那條鐵路卻連影子也沒有。

在這三年裏聯邦政府光是在鐵路勘探上就已花費了50多萬加元。那時候線路的勘查全憑人的一雙腳一步一步地跋山涉水地走出來。雖然現在去洛基山旅行的人把那裏描繪得像人間仙境似的,一百多年前那裏可真是險山惡水呀。

那些勘查鐵路線的人沿著河谷走,走著走著四周就全是懸崖絕壁, 再無路可行了。他們就只好攀懸崖爬絕壁,走那些山羊都難透過的山崖。舉目四望,眼前一層層的大山陰沉沉地擋在那裏望不到盡頭,山巔是皚皚的白雪。低頭看, 腳下是滾滾激流,連印第安人的獨木舟也難行。

要在這樣的險山惡水中修築鐵路是談何容易!可是加拿大的發展確 實需要這條鐵路,鐵路開工刻不容緩。終於在1880年聯邦政府與由英、法、美三國的鐵路專和財團組成的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CPR簽訂了協定,拉開了太平 洋鐵路修築的大幕。

太平洋鐵路公司一估計,得需要一萬名勞工來修路。在當時卑詩省還是個尚未真正開發的省份,只有當地的印第安人和為數不多的歐洲移民,很難招到足夠的工人。因此CPR就招收了大批華人勞工。

乘船招募而來的中國勞工

那時漂洋過海來到北美新大陸的華人,開始的時候是一些在美國西海岸舊金山一帶尋找金礦的華人。他們聽說加拿大卑詩省也發現了金礦,就北上到這裏採金。太平洋鐵路一上馬,他們中的許多人就被招聘為勞工。

華人的吃苦耐勞早就是聞名於世的。在太平洋鐵路修建中華人勞工的工資比白人勞工低很多,但幹的卻是白人勞工不願意幹的最苦最累的活兒,也從不去招惹是非,所以開始倒也相安無事。

可是不久省政府為了償還多年積累下的債務,提高了當地許多稅項。煙酒稅提高的更 多,但這對華人勞工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因為這些萬里迢迢背井離鄉來此賣苦力的華人勞工幹活兒的唯一目的就是掙錢養活遠在中國的家小。因此他們既不吸雪笳又 不喝威士忌,也很少到街上去消費。他們掙得那點工錢除了吃飯全都存了起來,準備有朝一日帶回家去。所以加稅很少加到華人勞工的頭上。

於是當地的一些白人勞工便憤憤不平起來,認為這些華人既搶了他們的飯碗,又佔了他們的便宜。這些白人就組織起來個團體,到處抗議鐵路公司招聘華工。他們竟然聲稱即使不修太平洋鐵路,也不能招聘華人。

但如此艱巨的任務,這么緊的工期,公司不招聘華人,到哪兒去找 這樣吃苦耐勞、埋頭苦幹又便宜的勞動力?所以他們越抗議,鐵路公司招聘的華人勞工反而越多。當地的華人招滿了,又從太平洋那邊一船一船地招募來了五、六千 華工。太平洋鐵路工地上的勞工華人佔了一大半。

那時候可沒有什么挖掘機推土機鋪軌機之類的機械,施工全靠人在懸崖峭壁上打炮眼放炮崩山。然後用鍬稿修路,用雙肩將鐵軌扛到路基上鋪好,再一錘錘地把道釘敲進鐵軌中去。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在極為艱險的條件下完成的。

著名的法瑞瑟河谷從耶魯到裏屯的58英里路段,山體全是堅硬無 比的花崗岩,直上直下。深深的河谷中激流飛濺。要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15條主要隧道,最長的一條有1600英尺長。工人們在幾乎沒有立足之地的絕壁上鑿 洞,搭上棧道以便點炮崩山,險象環生!

一個又一個的華人勞工因飛石、滾木、啞炮和落崖而喪命。他們說,那段路每向前鋪進一英里,就會有六名華工送命。可以說是華人勞工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打通了洛基山脈的崇山峻嶺,將橫跨加拿大的大鐵路鋪到了太平洋邊上。

可是在慶功儀式上,竟然沒有看到一個華人的面孔。這些真正的築路英雄竟然沒有資格參加最後的通車儀式。

太平洋鐵路的建成通車最終將西海岸的卑詩省歸入加拿大的版圖, 使加拿大成為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大洋的世界第二大國。這條鐵路給加拿大帶來了榮譽和自豪,也帶來了繁榮和昌盛。但對參加築路的華人來說,卻是從此半個世 紀的惡夢的開始。

太平洋鐵路修成了,不再需要華人苦力了。他們的吃苦耐勞和勤奮肯幹就變成了一種競爭性的威脅。為此加拿大政府開始關上華人移民的大門。

一個帶有明顯歧視性質的只針對華人移民的新稅法出臺了。規定每個新移民來加的華人 要額外繳納50加元的人頭稅。1891年這一稅款增加到100加元,兩年後又猛增到500加元。這筆錢相當於當時一個工人兩年的工資。儘管如此苛刻,仍沒 有有效地阻止華人移民來加。於是在1923年聯邦政府頒布了新的排華法案,禁止幾乎所有華人移民加拿大。徹底地關上了華人移民的大門。

在這個排華法案實施的24年間,除了極少數特例外,幾乎所有華人新移民都被加拿大政府拒之門外。其中也包括了當時已在加拿大的幾千名華人勞工的妻子兒女。從此,不知有多少華人家庭被迫過起了天各一方,無法團聚的生活。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末,正是中國國內戰火頻繁、民不聊 生的年代。這些家庭的男人們在異國他鄉拼命工作,希望能有一天掙夠了錢回鄉與家人團聚。而他們留在家鄉的女人們則在戰爭、饑荒和瘟疫中隻身承擔起一家老小 的生活重擔。

是啊,跨越北美大陸的大鐵路是加拿大人的驕傲和光榮。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這光榮上 面的污點和在這自豪背後的恥辱呢?有幸的是今天當年華人勞工在修建太平洋鐵路上的傑出貢獻終於得到了承認。而這條華人與當地人民一起用血汗和生命築起的國 家大動脈正在為加拿大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和經濟建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巨大作用。

(來源:加拿大“星星生活-星網”; 文/清早,圖片鳴謝溫哥華公立圖書館等)

網頁出處:新華網

Tuesday, June 20, 2006

[人物] 曾子墨:從華爾街到鳳凰衛視的"非常"財經美女

part 5

2001年在做“財富全球論壇”的報道時,曾經創造過在3天裏成功採訪8位世界頂尖企業、財團主席的記錄,並且在2002年獲得了“年度最佳財經類節目主持人”的大獎。

因為子墨,更多的人開始關注財經新聞,也是因為她,枯燥的數位、拗口的理論和雲裏霧裏的經濟動態開始變得人性化、有趣,甚至溫柔起來。

很多人說鳳凰已經經過吳小莉時代和陳魯豫時代,正在進入曾子墨時代。

被問了很多次類似問題,這次,子墨依舊是一笑了之。她說她從未刻意讓自己成為一個固定類型的主持,也不想創造什么時代。

在她心中,成功的定義不一定就是自己成就一番事業,或是擔任到什么職位。比如有的女性朋友沒有自己的工作,但在事業上和精神上給了丈夫各種幫助,這些是沒有人能代替的,所以她們一樣非常偉大。

那些外人看著的成功,如果沒有家庭沒有感情,寧願不要。

在子墨看來,能不能獲得快樂,還是心態最重要。曾經,她對自己要求得特別高,希望凡事做到盡善盡美,什么都想要。不過,到了今天,一度好強的子墨正在逐漸學會沒那么上進,沒那么積極,甚至是變得“中庸”—因為比努力追求沒有的東西重要得多的,是珍惜已經擁有的現在。

喜歡王菲、莫文蔚,和陶吉吉;總能被齊秦音樂中的感情深深打動;太悶的電影不看,好萊塢的情節劇比較對胃口;經常看著韓劇哭得一塌糊塗……工作之外的子墨,和我們一樣,是個簡單感性的小女人。

子墨笑說自己是被瓊瑤毒害了一代人中的典型——骨子裏一直很浪漫。

“現在看瓊瑤的書覺得幼稚,但年輕的時候,她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你愛一個人,那個人也愛你,一輩子就這樣天長地久。由此,婚姻和愛情沒有差別。”當時的她就是這么個想法。

雖然越來越多的同齡女子都屬“已婚人士”,但身處投資銀行和知名電視臺這樣的環境裏,周圍儘是比子墨大的單身悠哉悠哉地晃來晃去,搞得她也不著急,希望多過兩年再安定。說起理想中的他,子墨談到了希拉裏。

有人問希拉裏,為什么經歷了那么多,還沒有和克林頓分手。希拉裏回答,認識的時候感覺和對方有特別多的話要說,直到今天,他們之間還是有說不完的話,也許這就是原因。

對此,子墨深有共鳴:兩個人能有很深的感情,還有合適的生活圈子、教育背景,實在非常不容易,所以如果真的能走到一起,那么能支撐兩個人一輩子、永不厭煩的重點,就是有說不完的話和分享不完的東西。

Thursday, June 08, 2006

[新聞] 優勢漸成包袱 別了,電腦業三巨頭合謀時代

FT專稿作者 理查德·沃特斯(Richard Waters)

你上次買電腦時,很可能登陸戴爾網站,選了一臺配置買得起、功能最強的英特爾處理器的電腦,隨後裝上了Windows XP和Office這些臺式電腦的必備軟體。接著,怎么用就全看你了。

你下次買電腦,情況就可能十分不同了。你可能跑到商店,從一系列更時尚的多媒體電 腦中選一臺,並確保出問題時可以向人求助。最後,處理器可能裝的是性能較弱的超微晶片,超微公司一直落後於英特爾。這臺電腦幾乎肯定仍將運行 Windows系統,但你啟動時,問候你的可能是谷歌的軟體。

三巨頭的利益鏈條

這正是邁克爾·戴爾所預見的情形。在傳統的個人電腦業務中,他的獲益比多數人都大。這位41歲的業界神奇小子意識到,形勢正在改變。像英特爾和微軟的首席執行官一樣,面對這一局面時處境不佳,對他來說真是憾事。

個人電腦的創新已經結束,這已是科技界的共識。的確,隨著移動電話、視頻遊戲控制臺和其他主流的計算設備一路領先,個人電腦時代本身很快就將結束。那是昨日的計算平臺。

現實則更加微妙。個人電腦遠未消亡——過去10年裏,個人電腦年銷售量從不足5000萬臺,跳增至兩億臺以上,並仍在穩步增長。然而,個人電腦生態系統正開始以微軟、英特爾和戴爾無法控制的方式轉變。

想想老體系出了什么問題。為了在個人電腦領域建立統治地位,三大巨頭依賴於互相支 援的商業模式。微軟在軟體中加入越來越多的功能,以鼓勵用戶不斷升級到新版本的Windows和Office;英特爾製造越來越快的晶片,以運行新的軟 體;戴爾利用直銷方式,以銷售越來越便宜的電腦。“更多、更快、更便宜”成為一波接一波新電腦浪潮中不變的教條。

這種方法不再像過去那樣奏效了。相反,它已成為導致軟體臃腫、晶片低效和服務欠佳的原因所在。

優勢漸成包袱

只要看看三大巨頭陷入的困境,就不難發現這一問題。微軟下一代Windows系統的開發進度推後了幾年,原因是程式太大而無法駕馭。而谷歌把透過互聯網提供軟體作為一種服務,從而能夠更快地發佈新產品。

英特爾已達到速度的物理極限:更小、更快的晶片損耗太多的能量。而超微透過在一個晶片上設置多個速度較慢的處理器“內核”,從而獲得了更優良的設計,並迫使英特爾改變路線。

戴爾的低成本生產方法仍非常管用。問題是惠普和聯想等其他企業已學會如何複製戴爾方法的優勢,而其劣勢——缺少銷售和服務支援則不斷顯現。

  戴爾先出手引發合謀終結

在過去一個月中,邁克爾·戴爾提出了三個引人注目的想法,點出了情況變化的趨勢。 首先,他結束了與英特爾的獨家協定,目的是開始把超微晶片置入公司生產的一些伺服器中。這是科技界一樁頗具震撼力的事件,戴爾和英特爾這對業內最親密的聯 盟之一的關係在日益弱化。人們普遍預計,此舉也將導致戴爾電腦中裝上超微晶片。

第二種轉變是,戴爾開始在其個人電腦出貨前預裝谷歌軟體。此舉 對谷歌起到了部分保護作用。谷歌要在下一代Windows和Office推出之前,在用戶面前贏得一席之地,因為下一代的Windows和Office將 支援微軟自己的搜索軟體。

谷歌是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而廣為人知,但它現在制定了一個針對 個人電腦的“簡易軟體”策略,即利用戴爾來散播輕量級的“工具條”和桌面搜索產品,這些產品與微軟臃腫的軟體形成鮮明對比。谷歌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施密特 上周承諾,還會推出更多此類軟體。

看到戴爾為微軟的首要對手散播軟體,華盛頓的反壟斷監管者應該感到快慰吧。Windows也許仍將無處不在,但個人電腦製造商擔心做錯事就遭微軟報復的日子,看來已一去不返。

邁克爾·戴爾的第三個想法,是開店銷售電腦。戴爾一直基於電話和互聯網銷售的經濟優勢,對其而言,這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時刻。製造低成本、商品化的電腦,再也不是這家個人電腦企業的要義。

微軟現在已步入陌生之地,它正試圖在軟體開發上效仿谷歌的做法;而英特爾則在模仿超微在晶片設計上的做法;與此同時,戴爾正設法使自己更像透過自有店鋪重獲生機的蘋果。

這一切有趣之處,並非在於三大巨頭將要被顛覆,而是在於其他企 業已找到靠臺式電腦賺錢的方法,從一個人們曾經認為被微軟、英特爾和戴爾牢控的計算平臺上獲利。歷史表明,老牌企業一旦習慣在如此長的時間主導局勢,就會 發現學習新訣竅並非易事。

Thursday, June 01, 2006

[新聞] 三大污染源同時“放毒” 長江患“早期癌症”

不抓緊治理將成第二條淮河

嘉陵江的水還有點藍,長江的水已經蠟黃蠟黃。沿江而下,裸露的荒山、被洪水衝入江中的白色泡沫塑膠等不時可見。

記者最近在四川、重慶、上海等省市採訪時獲悉,由於治理速度趕不上污染速度,長江水污染程度仍在加深,部分江段水質惡化,已影響到沿江城市的飲水安全。

有關專家認為,長江已患“早期癌症”,污染如不能儘快從根本上得到遏制,五至10年後,長江很可能會重蹈黃河和淮河的覆轍。

上海市區沒有飲用水源

地處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市,只有在江中心長興島一帶,才能取到三類水作為上海市的飲用水源。

不光是上海,飲水安全對沿江城市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考驗。長江 水質進一步惡化,嚴重威脅到沿江兩岸人民的飲水安全。長江兩岸的取水口,現仍有500多個,部分取水口因水質污染已延伸至江心。隨著污染進一步加劇,這些 取水口向何處去將成大問題。

據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陸健健等有關專家介紹,長江流域年污水排放總量 多達250多億噸,佔全國4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污水未經有效處理,就直接排入長江。近年來,國家在長江的污染治理上雖然進行了大量投入,但長江水 污染形勢仍然比較嚴峻。目前長江幹流60%的水體,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工業和人口比較密集的長江中下游上千公里河段,沿岸水質基本都已在三類和四類之間。

此外,長江部分支流的污染和流域內湖泊的富營養化問題也很突出。據國家環保總局提 供的資料,長江38條主要幹流上的72個監測斷面,能達到三類以上水質的斷面已只有46個。與此同時,長江流域面積大於0.5平方公里的4000多個湖 泊,半數以上也都已處於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其中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武漢東湖等,均達到了富營養化程度。

長江污水排放總量遠遠超過黃河、淮河

長江污水排放總量遠遠超過黃河、淮河,但由於長江水量大,尚有一定的自凈能力,因此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污染的嚴重性。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袁愛國說,即使在目前長江污染已經不容小覷的情況下,許多地方領導還覺得,“長江水大,污染點沒啥”。

實際上,三類水體變成四類和五類水體的速度很快,通常也就是三五年時間。國家水文 局去年兩月份的監測資料顯示,長江流域現在一二類水體的比例已只佔31%,三類水佔34%,其餘都是四類、五類和劣五類水。五年後,長江70%左右的水體 都變成三類以下水體,是完全有可能的。

澳籍華裔科學家劉光釗說,如果長江70%左右的水都變成四類、 五類和劣五類水,首先帶來的災難就是長江中部分水生生物將面臨滅絕危險,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會被破壞,食物鏈會斷裂,藍藻等會大面積暴發,生態平衡會被徹底 打破,長江也將變成一江死水。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陸健健說,上世紀80年代中期,長江口能觀測到的水生底棲動物共 有126種,到2002年,能觀測到的已只剩下52種。大量有機物被帶入東海,使得近年來我國舟山群島附近海域大面積的赤潮頻繁暴發。長江的生態平衡系統 如被徹底打破,長江成為第二條淮河,只是早晚的事情。

三大污染源同時向長江“放毒”

專家分析,長江的污染來源主要集中幾個方面。

相關鏈結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主峰西南側,幹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 市,全長6300公里,居世界第三位。長江是我國水量最豐富的河流,河流徑流量約佔全國河流徑流總量的36%。
由於自然條件優越,歷史發展悠久,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發展水準和城鎮化水準較高的地區之一,流域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例超過50%,流域內設市的186個城市,人口超過200萬的特大城市有四個。

首先是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污染。工礦企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是長江流域的主要污 染源之一。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2004年,長江流域廢水排放總量已達167.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76.6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90.9億噸;主 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462.88萬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34.98萬噸,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327.9萬噸。

其次是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業面源污染是長江流域的另一個主要污染來源,主要包 括:化肥、農藥污染、畜禽養殖業污染、農業固體廢棄物、農村生活污水和山林地區徑流污染等。據有關專家估計,目前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物的總量,與工業、 城市生活等點源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基本上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還有航運量激增帶來大量船舶污染。長江是橫貫我國東西的水上運輸大動脈,航運業 十分發達,常年在水上運營的船舶有21萬多艘,這些船舶每年向長江排放的含油廢水和生活污水達3.6億噸,排放生活垃圾7.5萬噸。另外,因海損事故造成 的油品、化學品污染事件也時有發生,對長江水環境構成了極大威脅。

“早期癌症”需早日防治

儘管沿江一些省市也擔心長江污染會帶來嚴重的生態災難,但各省市為了保證自己GDP的高速增長,無論上游中游還是下游,仍在拼命上專案,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耗水,需要大宗運輸的重化工專案,幾乎都無一例外的擺在江邊。

中下游已經建成的沿江密布的一些特大型重化工業及船舶製造、造 紙、煉鋼等排污大戶,為了取得較高經濟效益,在個別地方領導有意無意的縱容下,偷排行為也是屢禁不止。有的企業甚至準備了兩套污水處理設備,一套專門用來 應付檢查,一套用來偷排。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最近幾年,國家在長江的污染治理上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沿江建成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就有170多個,但效果並不明顯。

沿岸許多污水處理設施最後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有的污水處理廠甚至因為污水處理設備從國外買來時就是落後技術,處理出來的污水根本無法達標。

陸健健說,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長江污染現在雖然比較嚴重,但還算是“早期癌症”,如能抓緊治理,整個河流生態系統出現崩潰的情況還不至於出現。(記者:劉文國 武勇)

2006年05月29日 12:53:35  來源:經濟參考報

[趣味] 世界的墓

http://kajipon.sakura.ne.jp/haka/haka-mokuji.html#sa

[趣味] 日本的冰淇淋


http://www.flickr.com/photo_zoom.gne?id=36992244&size=l

http://mdn.mainichi-msn.co.jp/photospecials/graph/020701ice/index.html

Monday, April 24, 2006

[轉錄] 我沒有英文名字

「Why do you need an English name? You are not English. Besides, you are in Scotland, why not make a Scottish name? ...」

我在2002年到了蘇格蘭,展開一段至今難忘的人生旅程,讓我最意想不到的收穫竟然是學會愛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還有自己的名字。

我 的語言課程老師是一位來自東歐羅馬尼亞的語言學博士候選人。當年,第一節課,理所當然的問了我的名字,我說:我沒有‘英文’名字,可以幫我取一個嗎? 她滿臉疑惑的問我:妳沒有名字嗎?為什麼要一個‘英文’名字? 接著還是問了我的名字,於是我回答了護照上中文名字的羅馬拼音。於是,我從此以後只有一個「名字」,不分中文英文日文泰語,不是暱稱不是小名,因為名字就 是名字,就這麼一個官方名字!

在研究所課程裡,全班只有十七個人,來自世界各地七個國家,我遇見綁著頭巾來自馬來西亞的Aryane,她 的名字發音並非可套用一般英文的拼音唸法,第一次聽到時還特地跟著她練習了很多次,很難唸挺難記,但是她並沒有因此給自己取了另一個名字,好讓大家記住 她,重點是叫慣了,我也就記起來了,一個馬來西亞朋友有個聽起來很馬來西亞的名字,很正常也很個性,不是嗎?

剛開學不久,看起來很資深的 系辦秘書,因為 唸不出我的名字,用著不耐的語氣直接跟我說,「妳沒有蘇格蘭名字嗎?從現在起妳就叫Susan好了!」 我當場傻眼... 但還是堅持跟她說,我不需要一個 “蘇格蘭名字” (臉上三條線的離開了現場,順便學到原來蘇珊是蘇格蘭名字喔?!)。 相反地,我的德國室友Vicky就很可愛,她堅持要用很正確的發音學會叫我的名字,我好感動!她真的用中文發音叫出我的名字,你們相信嗎? 當一個自視甚高的英國人,可能因為你的怪腔調名字對他來說太奇怪,硬塞給我一個不屬於我的名字,而一位德國朋友卻努力學著發出你的名字發音時,才恍然發覺 她也正用著她的誠意尊重妳的文化跟語言!很窩心!

我在美國澳洲英國遇見印度人,希臘人,巴西人,法國人,肯亞人,日本人,德國人,西班 人,馬來西亞人,大多數人都使用著每個人原本的名字,對於不同語言的 其他人,困難發音如果是個障礙,也一定用著可能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小名互稱,像我們這樣用著兩個可能完全不相干的「中文名字」「英文名字」行走天下的實在不 多,我遇過的大概就屬兩岸三地華人外加幾個韓國人會這麼做吧! 這真是一個值得玩味的有趣現象,如果沒有這些經歷,認識這些朋友,我可能永遠不會思考這個應該是不存在的問題才對,也根本不會對於這種兩個名字的現象產生 任何疑問。不過,還好我們不會因為好記或是個人喜好,也順便取個「英文姓氏」,把Family name一道洋化,這樣就更好玩了...

其 實剛開始,我很不習慣,總是解釋我沒有英 文名字這件事情,我以為大家會覺得奇怪,不過驚訝的是,除了我們自己華人圈之外,似乎沒有人覺得我有解釋或道歉的必要,甚至有人認真跟我討論起來為什麼其 他人都要取英文名字的原因,所以我也漸漸開始習慣有個中文化發音的名字,奇怪的名字正為我來自神秘東方作了最佳的注解!一定要取個洋名字嗎? 有一個符合東方外表的東方異國風味名字,是該驕傲的事情! 而你的異國朋友,或許也就因為這樣,發現了中文是個充滿ㄥㄥㄤㄤ音節的有趣語言!

也 許你也因為發音容易,溝通方便,或是個人喜好,取個所謂的英文名字,一點也不打緊,完全也無所謂,畢竟這樣兩個名字並存的狀況,在華人世界早就行之有年, 要不是我硬是找不到看對眼的英文名字,我也會有一個! 更何況大家都很習慣,不覺得奇怪更是沒什麼大礙,有時候也還挺好用的,不需要改變什麼。

不 過,下次也試試用你真正的名字交朋友,讓有交情的異國朋友記住你的中文名字其實是個很有趣的過程,或許我們獨特的名字發音對世界各國的朋友來說的確很困 難,一個好記的 ‘英文名字’ 可以是小名或錯號,但別忘了和你的異國朋友分享你最原本的那個名字,這聽起來似乎是個挺炫的正名運動呢!是吧!

「What’s your name?」
「I am Hsiao Ching. You may call me Ching. If it’s much easier for you...」

PS. 突然想起,我有個台灣原住民朋友,現在她可有三個名字,除了本來的中文名字英文名字外,現在還多了個原住民名字,雖然我永遠記不起來這個特殊名字,但是我最喜歡這個名字,總覺得那個又長又難記的名字超美...
(原文閱讀)

Sunday, April 23, 2006

[書摘] 佐賀的超級阿嬤

笑給天看/ 吳念真

生平最喜歡、最愛看可也最怕看的電影,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代表作之一的《單車失竊記》。說喜歡,好像也講不出什麼偉大的道理,就是有感覺、有共鳴、百看不厭;說怕看,則是因為每看必哭,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自制力不增反減,看了會哭的段落還一次多過一次。

電影的背景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戰敗國的義大利。失業的爸爸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貼海報的工作,不過必須自備腳踏車。媽媽當了棉被買了一部,沒想到開始工作不久,腳踏車就被偷了。爸爸帶著兒子到處找,沒找到。最後,爸爸決定也偷別人的。

最後的結尾是:在兒子的注視下,爸爸失手被逮、被責打、被奚落、被侮辱。

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雰圍——貧窮,以及求生。

之 所以有共鳴、有感覺,或許是電影裡的某些細節,根本就是自己生命記憶的重現。比如,進當鋪當棉被,卻發現當鋪裡的棉被堆積如山。比如,爸爸找不到車子,肚 子也餓了,竟然帶兒子進餐館,把身上所有錢全部花光。哦,對了,媽媽在生活最絕望的當下,竟然跟人家借錢去相命,所求的只是相命師的一句話:未來會很好!

是這些細節的緣故吧?讓我年輕的時候覺得義大利真像臺灣,現在當然知道——只要是貧窮,都有同一個面貌,不管在哪裡。不同的,或許只是面對貧窮的態度而已。

面對困境、抉擇、生存關鍵的「態度」可美、可醜;可以堅定、可以柔軟;可以剛烈,卻也可以逆來順受。

記 得以前看過另一部電影,紀錄片,南美洲的國家,農人窮到活不下去了,組織起來去打游擊。導演的角度放在這些農民身上,一個農民的領導者說:我帶引大家跟上 帝祈禱,請祂賜給我們麵包,祂一直不給,所以,我只好帶大家去要!鏡頭一直留在那樣憨厚、純樸卻又堅定的黝黑臉上,留在握著土槍的那雙厚實、龜裂、指甲縫 滿是泥土殘留的手掌上。

但,讓我無法忘懷的,卻是那些在農民臨行前一起磨麥子做麵包,好讓他們路上不要挨餓的婦人。她們臉上毫無表情,邊做麵包邊拉開衣服餵小孩吃奶,熱麵包出爐,還要趕走虎視眈眈的小孩,然後把麵包塞進先生的懷裡。

而電影的最後,我們看到去軍營把屍體領回來的,也是這些婦女。電影沒拍,但我們絕對可以想像:未來把那些看著麵包出爐卻被驅趕開的小孩養大的,也還會是這些面無表情的婦人。

其實,這樣例子到處都有。臺灣當然也有。只是當我們閱讀史料,心裡不捨那些在混亂恐怖時期犧牲生命的菁英的同時,我們經常忘記是誰把他們的孩子教養成人?是誰撐起那個殘缺的家庭?當然是一群婦人,只是我們通常不知道她們的名與姓。

遠的不說,說近的的吧。幾年前去南部拍電視節目,田裡女人在施肥,問她們說先生怎麼沒來?她們說:「在忙啊!」忙什麼?我問。她們一本正經地回我說:「忙著在大樹腳譙政府!」

去 年母親過世。她是一個記憶力超強,又善於講故事的人。經驗中,有一次才剛在樹下聽男人們說完村子裡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在二二八事件中如何在火車裡被抓,說 他如何有學問待人、如何仗義等等;回到家裡,卻聽見媽媽在跟別人說那個男人的太太,說的卻是她如何用許多碎布縫成漂亮的被子,如何要小孩改吃當時比米便宜 的麵粉食品,以及,如何拒絕校長要他們家小孩繼續升學的勸說,理由是:「書念多了,腦袋會跟她們父親一樣,黑白想。」

難怪自己有時會持平地自省:男女在面對同樣的困境時,態度的差異到底在哪裡?我簡單的歸納是:男性想到的似乎是如何打破困境,女性則想著如何帶引大家度過困境。

父親在礦業蕭條時期受傷住在醫院,午後醒來,望著窗外忽然悶叫一聲:「天無天理!」

而同一個時候,在礦場挑石頭打零工的母親卻說:「再艱苦也要笑給天看!」

這是家裡的例子。

最近正在寫一個舞台劇本,寫的是臺灣阿嬤生活的點滴,想以她生命過程中經歷的幾個男人面對時代、文化變遷以及困境當前的態度,來對照她那種看似軟弱但其實堅定,看似無為其實穿透一切,看似無言其實令人感受深刻的動人形象。

在此同時卻讀到先覺出版社寄來的一本書稿《佐賀的超級阿嬤》。

閱讀過程的心情一如第一次看到《單車失竊記》,差異只是前者輕快明亮,後者凝重深沈;前者的主角是阿嬤,後者的主角是爸爸。

阿嬤以逆來順受、樂觀包容的方式面對貧窮,爸爸則選擇以無力的報復面對困境。

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戰敗國,面對同樣的貧窮與生存,卻有不同的態度,差異彷彿無關國籍,只在性別。

讓我們一起想像,一九四六年夏天的某一天,戰爭結束不久,在義大利一個父親牽著兒子的手滿街找腳踏車的同時,日本佐賀有一個阿嬤正在河邊撈起從上游市場流下來的菜葉,正開心地回家,她的腰間綁著一根繩子,拖著一塊磁鐵,一路走,一些鐵釘鐵片正往磁鐵集中。

傍晚,當義大利的爸爸不顧兒子的哀求,正在打開別人腳踏車的鎖匙時,日本的阿嬤正從磁鐵上取下一堆歹銅廢鐵,笑顏逐開。

當義大利的小孩驚慌無奈地看著爸爸被眾人責打、嘲弄的時候,日本的孫子去看到阿嬤得意地跟他說:晚上有野菜雜炊可以吃,是河濱免費超商送來的!

閱讀最大的樂趣無非與自己的生命經驗相互交換印證。

讀完最大的感想是:

我母親說,再艱苦也要笑給天看。

佐賀的阿嬤卻更犀利,她是:再艱苦,也要讓老天笑出聲音來!

@@@@@
精神省飯秘技
當我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父親就因為受到廣島原子彈爆炸的輻射感染而過世,母親沒辦法在戰後同時撫養我和哥哥,就決定把八歲的我送到九州佐賀鄉下給外婆照顧。
沒想到,和外婆相依為命八年時光,變成影響我一生最重要的一段時期。
外婆家超窮的,常常都有一餐沒一餐。小學三年級某天,正是秋涼已深、寒氣逼人的時候,我放學回家,書包還沒放下就嚷著:「阿嬤,好餓哦!」
可是家裡那天一定什麼都沒有,外婆冷不防回了我一句:「哪有餓?是你神經過敏啦。」
聽她這麼一說,才九歲的我也只能乖乖地以為:「是這樣喔?」可是不吃飯該做什麼好呢?我們家沒有收音機,當然也沒有電視,窮極無聊的我嘀咕著:「去外面玩耍吧?」
外婆馬上對我說:「不行,出去玩會肚子餓,你去睡覺吧!」
我看看鐘,才下午四點半耶!再怎麼說都還太早了吧!可是因為實在是太冷了,我乖乖地鑽進被窩,不知不覺睡著了。
大概晚上十一點半吧,儘管外婆一直說我是神經過敏,但我真的餓到醒過來。我搖醒睡在旁邊的外婆:「人家真的肚子餓啦!」
這回她卻跟我說:「你在作夢!」
因為在被窩裡,有一瞬間我真的以為是在作夢……但終究因為肚子太餓又寒冷,而落下淚來。
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清晨,我迫不及待向外婆說想吃早餐,她竟然說:「早餐昨天不是吃過了嗎?趕快去上學,學校有營養午餐喔!」
就這樣,我熬過了兩餐。

(繼續閱讀)

Monday, February 13, 2006

[評論] 流放犯的子孫如何紳士化

original link

許博淵
說了社會安全問題,再談談社會道德問題。

澳大利亞最早的幾批移民確實以流放犯為主,但 不久就有許多自由民移居新發現的澳洲大陸和新西蘭,不過這些自由民也不是紳士,而是在英國混得不好的窮人。200年過去了,澳大利亞已經成為一個富足的中 等國家,居民的社會道德水準相當高。先舉一個例子。

今年大年初一,早晨九點三十五分,電話鈴響,是澳大利亞一位華人朋友的拜年電話。說到社會公德,這位朋友告訴了我去年耶誕節的一件事情。他說,他讀大學的 兒子耶誕節那天打工,下班時發現汽車雨刷子下面夾了一封信,以為自己在什么地方違反了交通規則,被罰款了。但拆開一看,是一封私人信件,信中說,“你的車 被我撞了,非常抱歉,我願意賠償”,並留下了電話號碼。他兒子察看自己的車,果然旁邊被撞癟了一塊。他們把車送修理廠修理,然後與那人聯繫,那人付清了全 部賬單。我問,他沒有保險嗎?朋友說,有一類保險,在一定額度之內要投保人自己負責的,如果透過保險公司,經濟上要受些損失,私下了結比較合算。我又問, 知道那人是什么地方的嗎?朋友說是南澳州的。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出事地點在首都特區,肇事人在千里之外的南澳,中間隔著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個州, 兩個地區互不統屬,如果不是刑事案件,無法追究,而且當時也沒有人看見,也沒有電子眼拍攝,他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他沒有這么做。近來,汽車撞了人逃跑的 事情在我國屢有報道,如果朋友兒子這事發生在我國任何一個城市,會有這個結局嗎?我懷疑。

澳大利亞也有不道德的人,也有撞了人逃跑的,他們把它叫做“hit and run”。任何地方,任何國家,都有有德之人,有缺德之人,差別在於量。比較而言,我國上述這樣道德水準的人比較少,而在澳大利亞則可以說是普遍現象,在 報紙上是看不到的,因為它並不能構成新聞。

回到開頭的問題上來。澳大利亞人的祖宗大多是流放犯和鋌而走險的窮人,為什么現在紳士化了,有如此高的道德素養?所謂流放犯,其實都是一些有輕微犯罪行為 的窮人,如偷了一件衣服或者一個麵包之類。那時英國處於“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犯罪率高,政府採取嚴刑峻法,動不動就絞死或者關押,監獄裏人滿為患,就 找地方流放。北美曾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地方,北美獨立了,就把剛發現的澳大利亞當作流放地。這些流放犯,以及貧困的自由民,雖然窮,但心中有追求,那就是做 一個體面的人,一個紳士。當生活有了保障之後,他們就刻意追求,努力改變自己的形象。人都要面子。他們非常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裏的形象,就如同我們的人非常 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裏的形象一樣。不過兩者有明顯的區別,我們的人擔心被人看低了,所以要炫耀,要比富,要講究排場。他們擔心別人以為自己缺乏教養,不像個 紳士。我們舊社會有個笑話,說一個人在門楣上挂一小塊羊油,出門時在嘴上抹一下,對人說,今兒個吃烤羊肉,味道不錯。他講究的是面子,怕人說他窮。小說裏 有個人,口袋裏只有一個銅板,到茶館喝茶,買一個燒餅,吃完了用手指蘸著茶水,假裝在桌上寫字,其實是在粘那些掉在桌上的芝麻。最後一拍腦袋,又用力一拍 桌子,假裝想起來了什么,其實是把落在桌子縫裏的一顆芝麻震出來。在澳大利亞,有的人也並沒有太高的道德素養,在家打老婆,打得鬼哭狼嚎,但一到公共場 所,他就換了個人似的,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儼然紳士。他是怕別人知道他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為什么兩個民族愛面子的內容不同? 關鍵在於社會結構不同。澳大利亞國家富,居民也富,而且貧富差別不大(近來有擴大之勢),沒有炫耀財富的市場,你炫耀給誰看?恰恰是紳士風度可以體現一個 人是否出身名門望族,是否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我們社會財富不足,歷來貧富差距又大,財富成為一種“生產力”,有錢就有勢,有勢就有錢。於是乎,沒有錢的也 要裝得腰纏萬貫,意在用烏有的錢博取勢,再以勢博取實實在在的錢。當然,這是追根溯源的探討,當某種追求成為社會時尚之後,就形成了群體性的審美情趣和道 德標準,並非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為什么追求這些。那些炫耀財富的人,以為一擲千金是美,是高尚,是可以讓別人羨慕的、美好的東西,心裏並非十分明確此種追 求的背後是什么。那些追求紳士風度的人,也不過是覺得那樣才美,才高尚,才能博得別人的讚賞和認同,並沒有明確地想告訴別人他的出身如何高貴,他接受的教 育如何好。

兩種追求相比較,他們的更好一些。紳士風度不但表現為有禮貌,而且包括謙讓、寬容、與人方便和助人為樂等美德,在發展 過程中又有所延伸,包括了現代文明社會所要求的其他品質。這些美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教育主要靠家庭,學校是次要的,只有一些昂貴的私 立學校才專門開設禮儀課。但一個不文明的家庭,不可能教育出紳士來。只有父母都具有紳士淑女的風度美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這就有一個積累的問題。據說, 要教育出一個紳士,需要三代人不懈的努力。好在社會風氣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她無時無刻都在迫使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注重這件事情。我看到,諸如垃圾沒有分類 之類的事情,都會有普通市民出面干預。他們把這個稱作社會責任感。如此日積月累,經過200年的努力,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

為什么流放犯和貧困的自由人的後代今天能有較高的道德水準?以上是我研究的結果。透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可以發現優劣,擇善而從,對我們精神文明的建設恐怕是不無益處的。

[新聞] 冬奧會都靈印象:走馬觀都靈 遺憾離米蘭太近

original link

新華網都靈2月8日體育專電 新華社記者 曹劍傑

都靈的不幸是離米蘭太近。米蘭是義大利第二大城市、歐洲時裝之都和亞平寧半島的交通樞紐,光芒蓋過了離她不到兩小時車程的都靈。

都靈之幸是冬季奧運會的駕臨,四年一度的冬奧會讓人記起原來她也是個不平凡的城市:義大利北部工業重鎮、歐洲汽車之都、翁貝托國王統一亞平寧的大本營、義大利第一個首都。

都靈人是最驕傲的義大利人,對於奧運會的到來,他們沒有表現出受寵若驚或誠惶誠 恐;對於國際奧會的建議或命令,也是一隻耳朵進,另一隻耳朵出,他們以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慢條斯理地準備奧運會。在都靈出生的《米蘭體育報》記者安· 布昂吉奧瓦尼對記者說:“都靈人把都靈,而不是羅馬,視為義大利的首善之地,因為翁貝托是從這裏出發,統一了義大利。現代都靈人從不急功近利,辦事有條不 紊。”

布昂吉奧瓦尼的同事、米蘭人吉納羅·博扎有不同看法,他認為都 靈人略顯懶散,辦事效率不如米蘭人。他還說,其實大多數義大利人不關心冬奧會,他們認為奧運會僅僅是都靈人的“家事”,最近,義大利媒體花大力氣試圖說服 國人冬奧會很重要。

不管義大利人如何看待冬奧會,都靈因冬奧會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2500名運動 員,數千名記者已陸續抵達,奧運會期間,組委會估計平均每天有2萬名遊客湧入都靈。交通有可能成為最頭疼的問題。都靈的街道不寬,紅綠燈很多,市民無視紅 燈橫穿馬路的現象比比皆是,運動員和記者班車也很難準時,記者在新聞中心等承諾20分鐘一趟的班車,可一等就是35分鐘。組委會保證,冬奧會開幕後班車肯 定準時,而博扎卻提醒記者對此不要抱太大希望。

還有語言問題。記者發現大多數志願者不會說英語,更不用說普通市民了。記者村 接待處的工作人員一半不會英語,另一半說英語夾帶義大利語,還要借助手勢和誇張的表情,令聽者和說者都覺得累。記者想去古埃及博物館,問了不下十個行人, 只有一人用英語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如果法國人不說英語是出於驕傲,義大利人不說英語是因為不會。

對於外來客來說,語言問題不是無法克服的問題。都靈印制了各種版本的城市地圖,有步行路線圖、公共交通圖、名勝古跡圖等。借助這些地圖,外來客就不必為難都靈人了。

都靈不愧為文化名城,每走百步,必能發現一家書店。這裏到處是17世紀後期巴洛克 風格建築家瓜裏尼的作品。令人不解的是,大多建築的外墻有涂鴉,而建築的主人也懶得擦拭。在市中心的一幢古宅的灰墻上,有人用油漆噴上了“不要高速火車” 的字樣。記者問了懂義大利語的同事才知道,許多都靈人反對修建橫穿阿爾卑斯山、連接都靈和法國里昂的“歐洲之星”高速火車,擔心火車會破壞阿爾卑斯山的生 態環境。涂鴉者用極不環保的方式呼籲環保。

古建築多,博物館也多,最著名的有義大利僅此一家的電影博物 館,還有埃及博物館、薩巴烏達美術館、汽車博物館和王室兵器博物館。博物館的門票5歐元到10歐元不等,採訪冬奧會的記者憑身份卡就能領到贈票,盡情欣賞 都靈的珍藏。

都靈煙民多。街上隨處可見銜煙而過的男男女女,女煙民似乎不比 男煙民少。許多國家的年輕女性抽煙大多為了“扮酷”,像日本時髦女性,她們覺得纖纖玉指夾著一支白色女士煙很瀟灑,她們只注重形式,抽兩口就掐。都靈姑娘 可真有癮,煙不燒到過濾嘴她們是不捨得丟掉的。

義大利擁有全歐洲最先進的垃圾分理系統,但都靈的街頭有點臟。抽煙者隨地亂扔煙蒂,環衛工人則把煙頭掃進下水道了事。狗隨地便溺,而寵物主人視而不見的情景也時能看到。

冬奧會將於2月10日開幕,市區人口不足百萬的都靈是迄今為止人口最多的冬奧會舉辦城市。只要冬奧會辦得圓滿,人們會很快忘記都靈人在生活上的不拘小節。(完)

Thursday, February 02, 2006

[新聞] 歐洲使出渾身解數吸引中國遊客

【大公網訊】中國每年出境遊的人數目前已達3000萬人,到2015-2020年將會達到一億,以法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紛紛制定新戰略吸引中國遊客。

老歐洲手持「文化牌」,不愁吸引那些尚未習慣花上一個星期在高山上滑雪或在沙灘休閑度假的中國遊客。僅法國一國2005年就吸引中國遊客達70萬之眾。

法國是中國人心目中的「浪漫國度」。即使沒有到過法國的人都知道巴黎的艾菲爾鐵塔。據法國旅遊局的報告稱,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和凡爾賽宮是中國遊客來法國的必到之處。

香榭麗舍大街和法國的大商場成了中國遊客的購物天堂,而中國遊客在那里把自己變成了「上帝」。據AC尼爾森咨詢機構的一項調查,中國人歐洲遊途中在商店里的平均花費為1500歐元,超過了以能花錢出名的日本遊客。

歐洲駐華商會稱,中國遊客在歐洲創造的市場目前已達10億歐元,歐洲各國忙不迭競相吸引為數越來越多且購買力也越來越強的中國遊客。

據法國旅遊局稱,目前巴黎還是中國遊客的首選,其次是藍色海岸。即使大多數中國遊客都是第一次來歐洲,行程又是如此之緊-十幾天遊遍歐洲,法國本土的22個省份中還是有半數都接待過中國旅遊者。

2004年2月中歐正式簽署旅遊目的國地位諒解備忘錄,9月1日起協議生效。中國公民可以組團赴29個歐洲國家旅遊,包括除英國以外的歐盟24國,以及冰島、挪威、瑞士、羅馬尼亞、列支敦士登。

從此歐洲業內人士期待著大批中國遊客的到來,歐洲各國仍毫不猶豫地斥資美化自身形象來吸引遊客。歐洲的航空空司首先增加往返於歐洲和中國的航班並開闢了和不少中國大城市間的直航。中國春節是旅遊旺季,以往都是機票提價,但此次歐洲航空公司紛紛推出特惠機票。

新華社巴黎31日電

Monday, January 16, 2006

[電影] 藝妓回憶錄

本來比較期待的渡邊謙怎麼令我失望了 > <
看起來沒有翩翩的風度
怎麼只像有戀童癖的色老頭
一部中國人講不純正英文 西方人擅自想像的日本文化電影
怎麼看怎麼怪
無怪乎一直都很討厭的章子怡
我驚艷的的初桃大反派鞏俐也救不了
不過 真不是一齣令人感覺好的電影
無法掌握自己的人生的女子
被男人踐踏剝削的身體和生命
我腦中不斷浮現patronize這個字
經權力和金錢包裹的原始慾望
就算有著美學和藝術的外表偽裝
依舊是醜陋不堪的

日本藝妓的真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