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3, 2006

[評論] 流放犯的子孫如何紳士化

original link

許博淵
說了社會安全問題,再談談社會道德問題。

澳大利亞最早的幾批移民確實以流放犯為主,但 不久就有許多自由民移居新發現的澳洲大陸和新西蘭,不過這些自由民也不是紳士,而是在英國混得不好的窮人。200年過去了,澳大利亞已經成為一個富足的中 等國家,居民的社會道德水準相當高。先舉一個例子。

今年大年初一,早晨九點三十五分,電話鈴響,是澳大利亞一位華人朋友的拜年電話。說到社會公德,這位朋友告訴了我去年耶誕節的一件事情。他說,他讀大學的 兒子耶誕節那天打工,下班時發現汽車雨刷子下面夾了一封信,以為自己在什么地方違反了交通規則,被罰款了。但拆開一看,是一封私人信件,信中說,“你的車 被我撞了,非常抱歉,我願意賠償”,並留下了電話號碼。他兒子察看自己的車,果然旁邊被撞癟了一塊。他們把車送修理廠修理,然後與那人聯繫,那人付清了全 部賬單。我問,他沒有保險嗎?朋友說,有一類保險,在一定額度之內要投保人自己負責的,如果透過保險公司,經濟上要受些損失,私下了結比較合算。我又問, 知道那人是什么地方的嗎?朋友說是南澳州的。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出事地點在首都特區,肇事人在千里之外的南澳,中間隔著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個州, 兩個地區互不統屬,如果不是刑事案件,無法追究,而且當時也沒有人看見,也沒有電子眼拍攝,他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他沒有這么做。近來,汽車撞了人逃跑的 事情在我國屢有報道,如果朋友兒子這事發生在我國任何一個城市,會有這個結局嗎?我懷疑。

澳大利亞也有不道德的人,也有撞了人逃跑的,他們把它叫做“hit and run”。任何地方,任何國家,都有有德之人,有缺德之人,差別在於量。比較而言,我國上述這樣道德水準的人比較少,而在澳大利亞則可以說是普遍現象,在 報紙上是看不到的,因為它並不能構成新聞。

回到開頭的問題上來。澳大利亞人的祖宗大多是流放犯和鋌而走險的窮人,為什么現在紳士化了,有如此高的道德素養?所謂流放犯,其實都是一些有輕微犯罪行為 的窮人,如偷了一件衣服或者一個麵包之類。那時英國處於“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犯罪率高,政府採取嚴刑峻法,動不動就絞死或者關押,監獄裏人滿為患,就 找地方流放。北美曾是英國流放犯人的地方,北美獨立了,就把剛發現的澳大利亞當作流放地。這些流放犯,以及貧困的自由民,雖然窮,但心中有追求,那就是做 一個體面的人,一個紳士。當生活有了保障之後,他們就刻意追求,努力改變自己的形象。人都要面子。他們非常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裏的形象,就如同我們的人非常 在乎自己在別人眼裏的形象一樣。不過兩者有明顯的區別,我們的人擔心被人看低了,所以要炫耀,要比富,要講究排場。他們擔心別人以為自己缺乏教養,不像個 紳士。我們舊社會有個笑話,說一個人在門楣上挂一小塊羊油,出門時在嘴上抹一下,對人說,今兒個吃烤羊肉,味道不錯。他講究的是面子,怕人說他窮。小說裏 有個人,口袋裏只有一個銅板,到茶館喝茶,買一個燒餅,吃完了用手指蘸著茶水,假裝在桌上寫字,其實是在粘那些掉在桌上的芝麻。最後一拍腦袋,又用力一拍 桌子,假裝想起來了什么,其實是把落在桌子縫裏的一顆芝麻震出來。在澳大利亞,有的人也並沒有太高的道德素養,在家打老婆,打得鬼哭狼嚎,但一到公共場 所,他就換了個人似的,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儼然紳士。他是怕別人知道他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為什么兩個民族愛面子的內容不同? 關鍵在於社會結構不同。澳大利亞國家富,居民也富,而且貧富差別不大(近來有擴大之勢),沒有炫耀財富的市場,你炫耀給誰看?恰恰是紳士風度可以體現一個 人是否出身名門望族,是否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我們社會財富不足,歷來貧富差距又大,財富成為一種“生產力”,有錢就有勢,有勢就有錢。於是乎,沒有錢的也 要裝得腰纏萬貫,意在用烏有的錢博取勢,再以勢博取實實在在的錢。當然,這是追根溯源的探討,當某種追求成為社會時尚之後,就形成了群體性的審美情趣和道 德標準,並非每一個人都明白自己為什么追求這些。那些炫耀財富的人,以為一擲千金是美,是高尚,是可以讓別人羨慕的、美好的東西,心裏並非十分明確此種追 求的背後是什么。那些追求紳士風度的人,也不過是覺得那樣才美,才高尚,才能博得別人的讚賞和認同,並沒有明確地想告訴別人他的出身如何高貴,他接受的教 育如何好。

兩種追求相比較,他們的更好一些。紳士風度不但表現為有禮貌,而且包括謙讓、寬容、與人方便和助人為樂等美德,在發展 過程中又有所延伸,包括了現代文明社會所要求的其他品質。這些美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教育主要靠家庭,學校是次要的,只有一些昂貴的私 立學校才專門開設禮儀課。但一個不文明的家庭,不可能教育出紳士來。只有父母都具有紳士淑女的風度美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這就有一個積累的問題。據說, 要教育出一個紳士,需要三代人不懈的努力。好在社會風氣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她無時無刻都在迫使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注重這件事情。我看到,諸如垃圾沒有分類 之類的事情,都會有普通市民出面干預。他們把這個稱作社會責任感。如此日積月累,經過200年的努力,終於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局面。

為什么流放犯和貧困的自由人的後代今天能有較高的道德水準?以上是我研究的結果。透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可以發現優劣,擇善而從,對我們精神文明的建設恐怕是不無益處的。

No comments: